2021藝術講座

收藏家對談​

講者:Jacobo Garcia Gil、Yuri van der Leest、David Peereboom及羅君兒

5月19日(星期三)下午5:00 – 6:00
[英語]

已成名及新晉的藝術藏家將焦點對談,挑戰我們對收藏以至展覽的固有期望。Jacobo Garcia Gil在虛擬現實建立自己的藏品;Yuri van der Leest已是第二代藏家;羅君兒在布達佩斯開設畫廊;David Peereboom則身兼藝術家及私人收藏家兩個身份。他們互相分享作出每個買賣決定時的爭論、影響和理據,以及各人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收藏世界踏上成功之路。

空間痕跡​

講者:藝術家梁御東、林兆榮及羅玉梅

5月23日(星期日)下午2:00 – 3:00
[粵語]

藝術家梁御東、林兆榮和羅玉梅,將一同追溯已經湮滅的城市空間。藉著在街上遊蕩創作,以及觀察及介入香港的城市面貌,討論我們與歷史、城市規劃和城市景觀的關係,以及從當中一些隱藏的事物回應人性的故事。

面對陌生人​

講者:藝術家李泳麒、嚴瑞芳及賴朗騫

5月20日(星期四)下午6:30 – 7:30
[粵語]

三位當代藝術家,李泳麒、嚴瑞芳及賴朗騫將探討大眾與陌生人既親近又疏離的關係。他們分別於記錄攝影、重塑物件和空間,及以概念創作轉移於現實虛擬、想像、真實世界,討論如何利用創作過程改變預期,啟發大家對人際關係的理念。

創新展演​

講者:策展人陳芍君、鄭秀慧、葉啟俊及黎蘊賢

5月21日(星期五)下午3:00 – 4:00
[英語]

香港策展人陳芍君、鄭秀慧、葉啟俊和黎蘊賢將討論如何掌握不斷變化的策展面貌。他們會討論21世紀策展人的新角色,如何從實體展覽進入虛擬世界,以創新的方式接通觀眾,賦予他們自主權。是時候迸發有意義的對話和揭示真相,同時找尋自覺。

獨立藝術空間​

講者:Aaina Bharagava、Kay Beadman、江小陽、梁望琛及曾智愛怡

5月22日(星期六)下午12:00 – 1:00
[英語]

藝術記者Aaina Bharagava與業界的中堅份子Kay Beadman、江小陽、梁望琛及曾智愛怡,將討論香港變幻不息的獨立藝術空間。香港作為中國的藝術樞紐重地,不是只有聲名顯赫的大人物或堂皇的藝術盛會,本地的藝術家和創作人亦自成一格,在商業畫廊和藝術展以外建立起獨立的實驗市場。一起發掘更多獨特街區、空間和創作人,了解這群自強不息的藝術家如何在業界發光發熱。

五位當代、視覺和美術範疇的藝術家,將在各自的訪談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個人經驗和創作,並帶出批判性的討論。他們以藝術才能和獨創性演繹自己的故事,同時從環球角度道出社會、政治和經濟對藝術的影響。​

王公懿

訪問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

5月23日(星期日)下午12:00 – 1:00
[普通話,英文字幕]

謝曉澤

訪問者:香港私人收藏家Michael Yong-Haron

5月22日(星期六)下午4:00 – 5:00
[英語]

Erez Nevi Pana

網上觀眾輪流發問

5月21日(星期五)下午6:30 – 7:30
[英語]

Tayeba Begum Lipi

訪問者:香港策展人及私人收藏家Saniza Othman

5月19日(星期三)下午6:30 – 7:30
[英語]

Vibha Galhotra

訪問者:Georgina Maddox

5月22日(星期六)下午5:30 – 6:30
[英語]

五位創意非凡的跨媒體藝術家曹澍、忻慧姸、鄭虹、蔡世豪和陳敬元,在這次網上合作中分享他們的數碼世界。他們的作品紀錄了變化莫測的生活、互聯網和虛構的旅程。這個項目重建他們廣闊的創作群體和事業,並檢視數碼世界如何影響我們對藝術的觀感。投入到視覺、數碼和電腦影像中大開眼界。​

陳敬元
《夢遊記二部曲》,2018至2019年

《夢遊記二部曲》為一系列兩部紀實虛構式遊記,分別是《重慶失途》與《甦唄暹羅》,來自他到重慶和泰國的遊歷與夢境,而重慶直轄市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區。他在遊記內透過遊客和發夢者的精神感應及心理狀態,置身於不同的現實環境。

忻慧姸
《局部失明》,2019年 

局部失明是以眼科檢查/觀察診斷形式構成的半自傳式影片,記錄了一些自我對話:一個人離世後還剩下什麼?這是作為連續經歷幾段逝去個體的我、作為觀察者身份目睹身邊朋友和事物轉變的另一個我,以及與其他聲音的關係,呼應主題和局外人之間的距離。

曹澍
《憂鬱的北溫帶》,2018年

這個作品系列開始於一塊瓷磚,我有記憶以來的第一個畫面。後來通過許多年的記夢訓練,我慢慢記起來了,這塊瓷磚的形狀是我們家第一次搬家之前,我一歲多的時候的那個廁所的地磚。那個地磚的貼圖後來我無意間在3D軟體的貼圖庫中找到了,它也是工業流水線上某一個時代的產品。巧合的是阿拉斯泰爾(Alastair)的小說《ZIMA BLUE》,恰好也是關於一塊工業流水線上生產的瓷磚。我從家裡的那塊地磚開始,通過夢境記錄以及家人的描述,慢慢將有關那個家的所有,用3D軟體拼裝了出來。那個空間也是後來不同時期夢裡片段反覆發生的地方,一個把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折疊進去的高維度房間。

曹澍
《活在昨天的人》,2019年 

一個聲音貫穿於影片,這個匿名的、夢囈般的發聲者,訴說著一個關於昨天的故事。發聲者的聲音似乎來自不同的地方,來自不同的「化身」,而發聲者自己卻是藏匿的。它的每個化身都是「這個昨天」的塑造者,而昨天恰恰構成了未來。《活在昨天的人》屬於電腦渲染影像,延續了作者關於數碼存在物、多視角、空間敘事的探索。

蔡世豪
《Black Moon》,2019年

2019年是人類登陸月球50周年,這段影片借助電腦動畫從另一個角度重塑月球,並以動感方式呈現月球的面貌。《Black Moon》包含電腦美術片段,如以紅色高廈模擬月球表面的城市區,還有電腦創造的月球表面特寫,令月球展現出不同的效果。作者利用放大、逐漸消失和旋轉影像,迸合不同事物的形狀等剪輯技巧,在某些範圍,影像又與音樂節奏同步,效果鮮明突出。

影像:蔡世豪及林志輝
作曲:蔡世豪及黃靖
歌詞及主唱:黃靖
編曲及監製:蔡世豪
彈奏:蔡世豪,黃靖客串

蔡世豪
《Signals》,2020年

蔡世豪的樂曲《Signals》被Sónar Calling電子音樂節選中,編碼成「0」及「1」,於2018年5月發射到天際遠處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太陽系外行星GJ273b星球。蔡世豪及林志輝隨後使用相同的「0」及「1」編碼製作影像,分別以紅色及藍色的物體代表「0」及「1」。影片包含了15個動畫片段,每個片段的「0」及「1」編碼排列是從隨機位置開始。他們利用放大、逐漸消失和旋轉影像,迸合不同事物的形狀等剪輯技巧,在某些範圍,影像又與音樂節奏同步,效果鮮明突出。他繼續研究以作品的多元性,與人類期望探索宇宙的悠長歷史互相輝映。

音樂:蔡世豪
影像:蔡世豪及林志輝

鄭虹
《日落作為地點》,2020年

我到處尋覓極度平靜的地方,它到底存在嗎?

由導賞員、策展人和導演,帶領觀眾穿梭於世界各地的藝廊、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展開虛擬藝術之旅。一起深入遊歷,探索未知的世界,加強關注。細意瀏覽不同的展覽和藝術工作室,欣賞永久珍藏,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聆聽藝術家的心聲自白,同時認識製作的技巧和箇中歷史。

米羅作品系列,博物館總監Marko Daniel帶領

5月23日(星期日)下午4:00 – 5:00

米羅基金會總監Marko Daniel帶領大家展開米羅作品系列奇幻之旅,欣賞這位藝術大師的部份不朽佳作。基金會珍藏了米羅的畫作、繪圖、雕塑和紙上作品,是他最完整的創作收藏,可從中了解他的各個人生階段和職業生涯。Marko會講解米羅作品的特色,作品之間的對照,以及基金會的設計等等。

跨越邊境:希克藏品的南北韓藝術,瑞士伯恩美術館,Kathleen Bühler帶領

5月20日(星期四)下午3:00 – 4:00

首席策展人Kathleen Bühler博士帶領大家參觀展覽,讓公眾近距離認識自1953年已南北分裂的韓國半島。被鐵絲網圍封及築起坦克障礙物的邊境長250公里,把韓國分隔為兩個南轅北轍的國家,兩國同時期創作的藝術文化亦各具特色。北韓培育了充滿社會主義現實風格的畫作,南韓藝術家則利用不同的插圖和媒介方式反映他們的關注,形成重要的當代藝術地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在展覽中互相映照,讓參觀者藉此認識韓國的歷史和現今的狀況。

亞洲協會三年展,紐約,策展人雲翠帶領

5月19日(星期三)下午3:00 – 4:00

一起參觀現於亞洲協會博物館和紐約市指定地點舉行的亞洲協會三年展第二階段,展覽至2021年6月27日止。這是首屆亞洲協會三年展,以「我們並非獨自作夢」為主題,邀請了來自超過20個國家的40多位不同範疇的藝術家參展,除了展覽外,還設有藝術家網上對談、論壇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