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3月25日至29日
香港中環海濱

專題

2025年10月

走進香港藝術家工作室

撰文:Tiffany Luk
Floating Projects at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香港屢屢登上全球物價最貴城市榜首,空間可謂極致的奢侈品。我們經常有機會欣賞到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卻鮮有機會窺探作品誕生之地,亦很難想像他們的工作室中潛藏著怎樣的故事與靈感。即使對於資深收藏家來說,拜訪藝術家工作室亦可能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位於港島東端的鰂魚涌,由七位駐港藝術家於1996年創立的 Para Site 藝術空間,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獨立藝術機構之一。他們每年夏天舉辦的駐留計劃,除了支持藝術家的研究與實踐,亦會於大樓十樓提供工作室,與其頂層的主要展覽空間分開。
Sam Lui residency at Para Site,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Sam Lui residency at Para Site,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Sam Lui residency at Para Site,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今年夏天,Para Site 迎來本地藝術家呂康玲作為駐留藝術家。她透過長期計劃 「溫迪的炒鑊世界」(Wendy’s Wok World)——一個既是飲食探索、也是藝術化身的計劃——深入探討鑊炒烹飪所蘊含的紀律與哲學,追求純粹與完美的理想。這項探索讓她從家族位於上水的醬油廠廚房,走到國際舞台;例如2023年,她便曾於紐約瑞士學院為參與者烹調經典粵菜,視之為一場公共儀式與藝術表述。
 
呂康玲在 Para Site 的臨時工作室,正反映了她的跨學科實踐。一張中式餐館常見,配有轉盤的圓枱佔據了核心位置,旁邊展示著她過往的項目資料。後方的休息區則陳列着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和韓炳哲等思想家的著作,點出其哲學背景。作為駐留計劃的一環,呂康玲還主辦讀書會,鼓勵參加者圍繞著「純正」與「秘密」等主題,在桌上寫下思考與感悟,這些靈感將融入她關於非物質文化的藝術書籍創作。
 
Para Site 副總監陳趣恩指出,挑選藝術家的關鍵在於其計劃是否與機構理念契合,以及能否帶來更廣泛的影響力:「我們着眼於藝術家與計劃的理念是否契合。考量有多個面向,舉例說,我們更傾向那些包含社群構建和引領思考元素的計劃。如果藝術家未曾在香港辦過展覽,或未有過重要的里程碑,我們一般都希望給予支持。」
Floating Projects members Wong Chun Hoi, Andio Lai, Ng Sing Yiu, and Dory Cheng (left to right),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轉到九龍,石硤尾的心臟地帶坐落著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一座由舊工廠大廈活化而成的藝術中心,於2008年開幕。這座九層高的建築物容納了各式各樣的咖啡店、工作坊和工作室,當中三樓駐有藝術團體 「據點。句點」 的工作室。該團體由藝術家兼策展人黎肖嫻於2010年創立,她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教授,直至2023年榮休。
 
「據點。句點」 作為一個藝術家自主營運的多用途空間,是展覽場地,也是圖書館和咖啡店。展區不時展出團體成員的作品,涵蓋錄像、裝置及雕塑。展區近期的一大亮點,是由駱敏聰和黎仲民創作的 《Monster Boxes》。在一個不足半米高的木箱中央,設有一個小型圓形轉台,兩個小人偶以磁石固定其上,皆是由不同動物公仔拼合而成的「奇美拉」。木箱內部,還有更多等待被組合的模型。藝術家將此創作方式形容為 「玩具作為媒介」  (toy as medium),這個理念亦是該團體實驗精神的核心。
 
談到這種實驗本質,創辦人黎肖嫻解釋:「我們經常思考如何才能夠不墨守成規。在既定的標準或共識之下,有什麼人和事會被排擠於討論之外?香港跟許多地方一樣,充斥著各種標準化的做法。」
Floating Projects at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Kel Lok, Horns and Chimera 2, monster box (detail), 2024. Photo by Felix SC Wong.
這個工作室既是工作空間,也是團隊內部想法的孵化器。「據點。句點」 的宗旨強調團體致力於 「嚴謹的相互評論」 ,並以一種持續演化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視每件作品為具有生成潛力的開放過程。
 
「我們將每位成員視為獨立的個體,」 黎肖嫻補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節奏和軌跡。我們會邀請他們在日程表上記下自己何時想做甚麼、做多久;我們希望從中了解可以提供什麼協助,同時也會安排正式的內部評論。」
Cynthia Mak,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Sketch of Anchors of the Harbour by Cynthia Mak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回到港島中環,稍稍遠離一貫的商業大廈,座落於此的是PMQ元創方(前已婚警察宿舍),一個由歷史古蹟活化而成、專為獨立工匠與藝術家而設的創意樞紐。藝術家麥芷筠的工作室,就藏身於七樓一隅。
 
工作室的玻璃外牆設計開揚通透,路人可一瞥她的繽紛世界;室內滿布色彩鮮明的畫作和雕塑。麥芷筠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在投身多媒體藝術創作前曾從事時裝設計。此後,她的創作在香港很快為人所辨識,其作品曾在香港藝術館、愛馬仕和連卡佛等展出。她的作品以幾何抽象和鮮明色調見稱,例如罌粟紅、青藍和淡粉紅等色調,靈感不時取自香港文化。目前,她現正創作一幅大型的抽象「山水畫」,還有其他新作同步進行。
 
「我相信,我的作品最先能與觀眾產生共鳴的,是一種愉快的感覺。」 麥芷筠說。「我的許多抽象作品,靈感都源於自身文化背景和日常體驗。」
Cynthia Mak studio,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同樣位於 PMQ 的,還有由香港版畫工作室營運的 「當代印藝」 。空間致力呈現印刷的歷史與演變,展出關於香港印刷與字體歷史的教材,包括舊式印刷器材和一整面牆的活字層架。
 
香港版畫工作室亦在 JCCAC 營運一個佔地4000平方呎的專業工場 Print Lab,是 「香港版畫工作室年獎」 年度得主完成為期六個月駐留計劃的地方。計劃為本地版畫家提供指導、物料、技術支援及期末的展覽場地,呼應工作室培育新晉人才的宗旨。2025年的獎項頒授予版畫家朱莉.美(Julie May)和張若菲;兩人的駐留最終以在「當代印藝」舉行的個展作結,並伴隨 Print Lab 的現場示範。
Print Lab by Hong Kong Open Printshop,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Print Lab by Hong Kong Open Printshop,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Print Lab by Hong Kong Open Printshop, 2025. Photo by Felix SC Wong.
從麥芷筠的私人工作室、Para Site 的機構駐留計劃、由藝術家營運的 「據點。句點」 ,到 「當代印藝」 與 Print Lab 的混合模式,這些空間共同揭示了支撐著香港藝文生態的多元性。在一個空間稀缺的城市,這些地方是創作、實驗和社群連結的重要場所。踏入其間,便能感受藝術家如何把有限資源擴展成更遼闊的創作可能。

關於作者

Tiffany Luk 是一位常駐香港的作家及編輯。她的作品曾刊登於 《M+雜誌》、《ArtAsiaPacific》 等媒體。她目前擔任 M+ 的編輯,以及 《上海文學評論》 的視覺編輯。

Currents_Tiffany-Luk-Profile-Pic
2026年3月25日至29日
香港中環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