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至30日
香港中環海濱

Akeroyd Collection

影像藝術節目將呈獻來自 Akeroyd Collection 的精選作品,這是香港慈善家兼知名影像藝術 倡導者 Shane Akeroyd 的收藏中專注於流動影像的部分。每天播映一小時,參觀者可於 Cinema Central 中體驗獨家放映的流動影像作品。Akeroyd Collection 致力通過專屬網站、 影像放映及出借予國際藝術機構,使其影像藏品得到廣泛流通與展示。

Akeroyd Collection 的精選作品將於每日下午4時至5時在 Cinema Central 播映。

Stephanie Comilang (生於1980年,加拿大)

《Lumapit Sa Akin, Paraiso》,2016
單頻道影像 
25’55”

《Lumapit Sa Akin, Paraiso》(2016)是一部科幻紀錄片,聚焦於三位在香港生活及工作的菲律賓女傭——Irish May Salinas、Lyra Ancheta Torbela 和 Romylyn Presto Sampaga,探討她們如何在遙遠的距離之間維繫與家人的聯繫。影片以「Paraiso」的視角展開敘述——幽靈般的聲音象徵移工所經歷的情感孤立與思鄉之情。從無人機俯瞰香港景觀的視角出發,Paraiso 在影片開首便闡明了自身的象徵性與功能:她代表所有被迫流離失所的女性,她們在歷史與世代傳承中被剝奪社會地位,卻依然憑藉自身的力量,遠距離地為所愛之人提供支持;同時,Paraiso 亦是現代意義上的中介技術,一個能夠上傳並傳遞移工人數位通信的裝置,跨越國界,使她們得以維繫遠方的親情與聯繫。在雙重身份的交錯下,Paraiso 既是幽靈,也是伺服器,承載著這些女性的經歷與情感,穿梭於時空之間,為我們開啟一扇窺探她們世界的窗口。

影片揭示了工人如何在每個星期天將香港中環地區轉變為一個充滿團結與互助的社群空間,佔據繁忙的金融區,將其轉化為能夠提供慰藉的空間。這種短暫的變化凸顯了她們在工作日的孤立處境——身處僱主家中,日夜勞動,與外界幾乎隔絕——與周日難得的自由與聯繫形成鮮明對比。影片同時表明,唯有相聚與共鳴之中,Paraiso 才能接收到足夠強的訊號來發送與接收每周的視頻訊息。數位通訊與靈性實踐的交織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科技的理解。社群、儀式、祈禱與團結,亦是一種集體性的溝通技術。在當今社會,我們或許傾向於視數碼技術為善意的橋樑,而 《Lumapit Sa Akin, Paraiso》 邀請我們思考移工群體所承受的分離、孤立,以及被邊緣化與剝削的現實處境。在全球化與經濟移民塑造的世界中,線上與線下的公共空間被同時侵蝕,而我們所依賴的通訊平台亦非中立,新的技術不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Stephanie Comilang, Lumapit Sa Akin, Paraiso, 2016, single-channel video, 25’5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keroyd Collection

Rei Hayama (生於1987年,日本)

《A Child Goes Burying Dead Insects》,2009
單頻道影像 
11’01”

《A Child Goes Burying Dead Insects》(2009)探討死亡、儀式以及對逝去事物的哀悼。這部早期作品循環播放一名年輕女孩在森林中埋葬死去昆蟲的影像,不僅展現了藝術家對人類世議題的初步關注,亦成為一種富有詩意且強烈的寓言,使我們思索生命的消逝,也反思電影的消亡。Hayama 指出,埋葬死去的昆蟲是她童年時期的諸多儀式之一,這些儀式幫助她在混亂的世界中尋找秩序。然而,影片中,這一儀式被不斷重複,隨著每一次的循環,底片經過曝光與操控逐漸劣化,影像的色彩逐漸消退,最終趨於模糊與難以辨識。這種衰變以詩意的自我反思暗指電影本身的消亡,亦將作品的創作轉化為一種紀念儀式。影片採用 Single-8 膠片拍攝,這是一種由Fujifilm於 1960 年開發、針對家庭電影和消費市場的膠片,已於 2007 年停產。《A Child Goes Burying Dead Insects》 既是對膠片技術所開啟之獨特視覺政治的哀悼,也是一種帶著儀式感的頌揚。作品以莊重而哀悽的方式呈現影像與物質性的終結,將生命與死亡的循環、自然與儀式的關係內化於膠片的物質性之中,模糊了動物與人類、自然與科技的界線。它拒斥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轉而揭示萬物在物質層面的聯繫。

Rei Hayama, A Child Goes Burying Dead Insects, 2009, single-channel video, 11’0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keroyd Collection

李爽 (生於1990年,中國)

《ÆTHER (Poor Objects)》,2021
單頻道影像
18’28”

在《ÆTHER (Poor Objects)》(2025)中,李爽結合日食影像與極端魚眼鏡頭拍攝的畫面,並以社交媒體網紅與視頻博主常用的環形燈進行照明,使所有影像呈現圓形、類眼的視覺效果,在美學與概念上達成統一。

作品通過自然與人工光圈的藝術融合突顯虛擬體驗與現實存在之間模糊的界限,引導觀者關注這兩個領域的相互交織並呼應藝術家一貫探討的議題。作品標題 《Æther》 指涉古代哲學中的第五元素「以太」,這一元素被視為超越塵世的存在,聯繫萬物。《Æther》 將環形燈作為網絡文化與遠程工作的象徵,與日食影像並置,探索個體在日益沉浸的數字環境下的變化。李爽的作品關注身體與屏幕再現間的顛倒關係,並聚焦於「滲漏」(leakage)的概念,探索虛擬對象和現實間的不完全傳遞。藝術家撰寫的腳本探索進化、孕育以及當代社會與科技條件下固有的時空錯位等主題。透過廢棄基礎建設的影像,作品強調了在高度依賴虛擬世界的當下,實體互動逐漸流失的可能性。透過網絡攝像模特與大胃王視頻博主的視角,作品敘事與中國古典哲學中關於身體與存在的理念相悖,在當前媒介化環境中促使對身體性的再思考,檢視具身經驗及其在科技影響下的潛在迷失。

Shuang Li, ÆTHER (Poor Objects), 2021, single-channel video, 18’2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eres Projects and Akeroyd Collection

Robert Sandler (生於1991年,美國)

《Fatal loins》 ,2019
單頻道影像
07’28”

在 《Fatal Loins》(2019)中,Robert Sandler 分別扮演  《夢斷城西》  中的 Maria 和 Tony。他以兩種不同的小丑形象,逐鏡重現了 Robert Wise 和 Jerome Robbins 1961 年改編版電影中的經典陽台場景與歌曲。

作為對原作的技術性致敬,這場精確而細緻的重演卻因小丑的介入而產生強烈的反差效果。如小丑的本職,場景以默劇的方式呈現,而原版電影的音軌則完整保留。小丑作為戲劇角色的幽默與自嘲掩蓋著更深層的悲劇與憐憫。這種額外的意義層次巧妙地被引入電影敘事,使觀者從全然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經典故事的情感張力。

Robert Sandler, Fatal loins, 2019, single-channel video, 07’2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keroyd Collection

影像藝術作品簡介均由 Akeroyd Collection 提供。

如需了解更多關於 Akeroyd Collection,請按此

2025年3月26日至30日
香港中環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