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2025年3月,在第十屆展會之際,「Legend」將呈獻六位知名藝術家作品。他們對亞太地區藝術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並持續啟發新生代創作者。特別專題由鄭得恩策劃,內容包括畫廊展覽及展會現場影像放映。
梅丁衍
(生於1954年,台北)
藝星藝術中心,台北
梅丁衍是台灣前衛藝術的重要人物,以其對當代藝術發展的深遠貢獻而享譽國際。自 1970 年代以來,他的創作跨越攝影、裝置藝術、繪畫等多種媒介,被譽為「台灣達達主義之父」。梅丁衍以創新實踐聞名,他善於收集日常物件,並將它們的語境置換,化為引人入勝的裝置作品,藉此表達複雜的情感敘事,回應當代社會微妙的政治與歷史背景。他的作品曾於亞洲、美國及歐洲頂尖畫廊和博物館展出,在海內外屢獲讚譽。其重要個展《尋梅啟事》於 2014 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
Image: Dean-E Mei, Taiwan Cola, 2009, digital print on photo paper, 90 x 13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star Gallery

李仁燮
(生於1952年,釜山)
Suppoment Gallery,首爾
韓國藝術家李仁燮以鮮明的色彩運用及富有表現力的筆觸而廣受讚譽。他將這些視覺元素與東方哲學思想相貫通,創造出獨特的藝術傳統。李仁燮的工作室位於江原道群山間,四十多年來,他持續由工作室周圍的自然環境汲取靈感。李仁燮以流暢的輪廓線條勾勒出色塊間的邊界,展現形式與色彩的動態交錯。他透過粗獷筆觸堆疊厚重的色彩與灰燼,描繪繁茂樹木與壯麗山脈,構築出鮮明的視覺語言,生動反映自然環境的豐富。李仁燮曾舉辦 35 場個展,並參與超過 500 場群展。
Image: Lee In Seob, Resonance of Time, 2025, mixed media on canvas, acrylic, ash, charcoal, 131 x 163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uppoment Gallery

Emily Kam Kngwarreye
(生於1910年,北領地;卒於1996年,愛麗絲泉)
Rebecca Hossack Art Gallery,倫敦
澳洲原住民藝術家 Emily Kam Kngwarreye 自 20 世紀末以來對全球藝術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作為 Anmatyerre氏族的長者,她的創作蘊含個人生命歷程的深度與 Alhalkere 地區複雜的殖民歷史。她在近 80 歲時才開始藝術生涯,並於生命最後八年創作逾 3,000 幅畫作,平均幾乎每日完成一幅。與同時代的創作者不同,Kngwarreye 在 1990 年代初開創性地結合流動點繪技法與鮮豔色彩,塑造出充滿活力的構圖與抽象美學。
Kngwarreye 的作品曾在其去世後代表澳洲參與 1997 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她的作品曾在澳洲國立美術館等重要機構展出。2025 年 7 月,其個展將於泰特現代藝術館開幕。
Image: Emily Kame Kngwarreye, Amekameke – Sacred Place, 1994, synthetic polymer paint on canvas, 96 x 111 cm. Courtesy of Rebecca Hossack Art Gallery

靉嘔
(生於1931年,茨城縣)
白石畫廊,東京、香港等其他地區
靉嘔是日本戰後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作為前衛藝術運動激浪派的核心人物,他主張藝術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1966年,他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成為其職業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並奠定其「彩虹藝術家」的聲譽。靉嘔的創新作品突破傳統繪畫範式,以彩虹色譜取代慣常圖案,透過豐富的感官體驗激發觀眾對視覺刺激的感知。
靉嘔的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等國際知名機構收藏。2024 年,香港 M+ 為他舉行個展《靉嘔:虹 虹 虹》,進一步彰顯其在亞洲視覺文化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Image: Ay-O, Rainbow Man and Woman, 2008, acrylic and mixed media on canvas, 162.2 x 130.3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stone Gallery

細江英公
(生於1933年,米澤;卒於2024年,東京)
see+ Gallery,北京,深圳
細江英公是日本戰後攝影的重要人物,他打破傳統紀實攝影的侷限,賦予其強烈的藝術表達。他標誌性的黑白影像探索死亡、情色與人類心理等主題,將簡單的視覺語言轉化為深刻的哲學表達。作為藝術家與文化推動者,細江英公不僅以強烈構圖對攝影創作上產生深遠影響,更於1968年策劃展覽,將西方攝影巨匠引介予日本觀眾,並指導如森山大道等後輩藝術家。
細江英公曾與作家三島由紀夫及前衛舞蹈家土方巽等文化界重要人物合作,拓展攝影與文學、表演及電影的跨領域對話。在細江英公的職業生涯中,他的作品始終維持著傳統與現代間的張力,常以宗教與神話為靈感,挑戰攝影抽象性的界限。細江英公的藝術成就不僅記錄且塑造了日本戰後文化景觀,更確立了他在全球攝影史中的重要地位。
Image: Eikoh Hosoe, Rose Penalty, 1961, gelatin silver print, 139 x 94.5 cm. Courtesy of see+ Gallery

馮美華
(生於1952年,香港)
凱倫偉伯畫廊,香港
馮美華是香港影像藝術的先驅,自1970年代起投入實驗電影創作,並於1980年代開始影像藝術創作。馮美華對香港文化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她與數位友人共同創立地下電影組織火鳥電影會及亞洲首個新媒體藝術組織 Videotage 錄映太奇,並經營獨立書店及藝術空間艺鵠。
馮美華的作品經常探討身份議題,聚焦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經驗、個體在傳統與現代間的拉扯,以及社會政治變遷的影響。她善用影像獨特的流動性,詩意地描繪當代社會中難以明確定義的模糊與複雜性。其作品被 M+ 永久收藏。
Image: May Fung, She Said Why Me, 2016, single-channel digital video (colour, sound), 9 min, ©May F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