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至30日
香港中環海濱

NEO

Neo前綴. 嶄新的,近代的,修訂後的,或被復興的

聚焦新興畫廊及新銳藝術家的平台

Neo」展區再度回歸 Art Central,為首年及第二年參展的畫廊提供平台,展示前衛或尚未被發掘的藝術家。繼去年 Neo 展區成功首次亮相後,策展人鄭得恩於今屆展會中匯聚15家畫廊和33位藝術家,呈獻更具突破性的創作。Neo 展區體現 Art Central 在頂尖當代藝術市場中,致力培育藝術家及畫廊的承諾與責任。

在「Neo」展區中,藝術家圍繞與感知、傳統及複雜而無法言喻的情感等主題,運用創新技法突破各自題材及媒介的界限,銳利地審視世界。他們使用刮削與焚香處理風景攝影、描繪夜行動物、利用生成性數位生態系統重新定義自然的視覺語言,並透過碎片化、多層次的結構重塑個人及文化的歷史,以獨特的藝術視角檢視我們與自然及環境建構間不斷演變的關係。部分作品將皮膚的觸感轉譯為紡織品,定格並重新詮釋平凡的時刻,或融合歷史資料與人工智能生成圖像,喚起深刻的情感共鳴。它們共同反映著人類經驗的脆弱、懷舊情結與文化記憶的重量,以及在這個由環境變化、技術快速進步和社會變革塑造的時代中靜謐的不安。

Areté Space

成立於2023年
北京

Areté Space 呈獻三位藝術家對後真相時代中人類情感轉變的探索。劉正勇以極具表現力的粗獷筆觸捕捉扭曲現實中的內心掙扎,反映人世變遷中複雜的心理狀態。陳國寶以畫筆描繪旅行與愛情的快照,記錄生活化場景中人與人之間稍縱即逝的連結。石榴的多媒體裝置融合承載歷史感的材料與深度偽造影像,直面社交媒體中瞬時情感的迅速傳播,審視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歷史真實性的挑戰。

Guobao Chen, 4 Feasting on Youth 4, 2019, oil painting stick, oil, bar code, canvas on board, 28 x 21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reté Space

瑀空間

成立於2022年
上海

瑀空間呈獻三位藝術家,檢視文化價值及對自然的當代感知。陳抱陽結合新媒體元素及原始獸性的動物形象,以此反思數碼及人工智能時代中人與動物的關係。糜晟豪的畫作則聚焦夜行動物,探索人類在自然界未知的蹤跡中的感知極限。于方通過繪畫邀請觀眾通過標誌性的中式園林窗戶窺探人造景觀,進而挑戰我們觀察與想像自然的視角。

Shenghao Mi, The Tempest, 2023, acrylic on canvas, 100 x 15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stra Art

庫比森畫廊

成立於2020年
上海

鄭蘭雄的裝置作品如夢境般展開。他在一個類似浴室的環境中,呈現出親密的恐懼與懷舊意象。精緻的蛋彩木板畫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例如失去牙齒的感覺,喚起一種既遙遠又親切的奇妙感覺。內省的空間反映藝術家內向的性格和渴望被聽見的靜謐,在都市生活中引起深度情感共鳴。

Zheng Lanxiong, DOLL, 2024, tempera on board, 20 x 3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ub_ism_Artspace

FIM

成立於2024年
首爾

Sujin Lee 的作品懸置於日常生活中的瞬間,如電影定格中封存的複雜情感,邀請觀眾思考人類存在的脆弱性。她的繪畫靜謐而充滿力量,描繪著手指在鍵盤上打字、黑暗背景下的手握著銀製勺子,或是汽車沉入水中的場景,傳遞微妙而強烈的焦慮。她的軟氈雕塑則將具體的形象,如營火或沉入水中的汽車,轉化為細膩而可觸的形式,將不安的心理狀態具象化。

Sujin Lee, Way Home Night (detail), 2022, wool felt, 22.5 x 16.5 x 5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FIM

Galerie Pici

成立於2003年
首爾,紐約

Shinduk Kang 以富表現力的色彩與動態形狀重新詮釋靜物畫作和陶土雕塑。Shinduk Kang 利用創新的光柵印刷進行創作,融合鮮豔的色調及流暢的線條解讀傳統式樣,為日常事物注入流動性。富有節奏感的構圖創造出迷人的時刻,邀請觀眾一同思考生命的活力、轉瞬即逝的美麗及文化美學。

Shinduk Kang, Tulip, 2025, lenticular, 90 x 62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Pici

Gallery CNK

成立於2019年
大邱

兩位藝術家透過女性視角探索情感的強度,將各自創作媒介的表象推向顯露及隱藏。Sookyoung Lee 的繪畫由色彩鮮明的線條與模糊的形狀構成,抽象形式間看似稚拙的互動蘊含著交流的可能,而平面的靜止則隱含著色彩重量外潛在的張力。Jaeeun Jeon 的靈感源於對祖母縫紉的童年回憶,她將布料、線、抽屜、木盒等日常材料融入作品中,建構新的符號與意義,並透過細緻而感性的組合,邀請觀眾探索自身的懷舊之情。

Jaeeun Jeon, A Letter in a Drawer, 2022, mixed media and fabric on canvas, 36 x 51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lery CNK

Intersections

成立於2012年
新加坡

Intersections 畫廊呈獻三位藝術家對東南亞不斷演變的景觀及文化敘述的反思。Nge Lay 將檔案影像與當代攝影結合,運用氰版藍曬、藍色負片及印章式元素,探索存在的循環本質,並質疑記憶與歷史如何隨時間推移而被塑造。Gede Sayur 結合峇里傳統宗教繪畫技法與流行文化元素,以幽默與深思呈現大規模旅遊業對峇里環境與文化遺產的影響。詩人兼藝術家 Maung Day 透過素描記錄他在若開邦城鎮的旅程,捕捉緬甸地景變遷中的流動現實。

Maung Day, Children Playing Near the Prison Wall One Sun Is Enough 2, 2024, acrylic on paper, 55 x 77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Intersections Gallery

Ivory Gate Gallery

成立於2023年
上海

象牙門畫廊呈獻 Atticus Gordon 的個展,其裝置作品以繪畫及雕塑,展現出獨特的世界。Atticus Gordon 的創作根源於早期接受的模型製作訓練,這一過程鼓勵他探索園藝、繪畫、建築等富有創造性及觸感的技能,並啟發他在雕塑作品中以微型透視柱的形式模糊藝術與建築的邊界。同時, Atticus Gordon 的繪畫遊走於具象與抽象之間,常以大膽而具表現力的筆觸及鮮明的色彩對比,描繪人類在自然及人工環境曖昧融合中的處境,喚起難以言喻的情感,吸引觀眾進入一個拒絕被輕易闡釋的世界。

Atticus Gordon, Diamond Star, 2024, oil on panel, 9 x 12”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Ivory Gate Gallery

Meno Parkas Gallery

成立於1997年
考那斯

Meno Parkas Gallery 呈獻三位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在時間的流逝中重建了各自的世界。Remigijus Treigys 的攝影作品捕捉空曠的城市景觀,以明膠銀鹽相紙進行限量印製,底片在沖印後隨即銷毀。這些底片攝影帶有灰塵與刮痕的紋理,展現出時間的瞬息萬變。Gabrielė Aleksė 的繪畫描繪了一個虛構的世界,未知的建築與天空和水相遇,彷彿將瞬間凝固成永恆。Aistė Ambrazevičiūtė 的影像裝置結合樹皮、三維雕塑及流動影像,投射出一個自我生成的數碼生態系統。他更參考了歷史植物,如在森林中生長、腐敗,超越人類時間感知的地衣。

Aiste Ambrazeviciute, Forest Tectonics, 2022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eno Parkas Gallery

MJK Gallery

成立於2022年
東京

MJK Gallery 呈獻兩位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捕捉了感官體驗的稍縱即逝。大塚聡將裁切為條狀的相片拼組於透明壓克力尺下,以嶄新視角挑戰將自然視為絕對真理的觀念。另一件作品中,柔光於舊鐘內閃爍跳動,喚起詩意的時間——如同黃昏前天空中藍調時刻的短暫餘暉。西村大樹的創作歷經兩個繁複的階段:藝術家透過刮削與焚香轉化風景攝影,並將其融入鋁質繪畫,賦予畫面斑駁的質感。這些處理後的影像啟發了西村大樹的繪畫創作,他描繪因了人類活動而引發的野火與水災,促使觀者思考自身在環境災害中的角色。

Satoshi Otsuka, Puzzle #30, 2016, cibachrome, mounted on acrylic glass rulers, acrylic frame, 44 x 49 x 6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JK Gallery

Monolog Gallery

成立於2022年
貝爾格勒

Monolog Gallery 呈獻 Ema Bregovic 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展現觸感紋理與幾何結構的融合。裝置的核心是對瑪麗蓮·夢露著名連衣裙的重新詮釋,將這件經典服飾轉化為鑽石般棱角分明的雕塑。這些反射性的作品在光影變化間增強永恆與短暫的對比,褪去物件的歷史魅力,懸置於堅硬與脆弱之間,超越其作為財富象徵的符號,承載更廣泛的文化意義。

Ema Bregovic, Vera I (from the Vera series), 2025, faceted reflective alloy, mineral-organic sediment, 60 x 30 x 25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nolog Gallery

None Project C14 Gallery

成立於2012年
上海,東京

None Project C14 Gallery 呈獻三位藝術家,揭示自然與人類經驗中隱而未見的維度。孫堯以動感筆觸與神秘色彩注入強烈情感,塑造宇宙未知中起伏流動「波浪」,喚起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度精神聯繫。傅羽將攝影視作紀錄與素描的媒介,以黑白鏡頭捕捉被忽略的日常景象,揭示隱藏於其中的秩序與脈絡。張煒懿運用拓印技法在陶土中保存自然的有機紋理,層層疊加的物料留下細微印記,映照隨時間流轉的生長與變化。

Fu Yu, Reflection of River Rocks, 2019, gelatin silver print mounted to board image, 19.5 x 22.4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one Project C14 Gallery

落雁畫廊

成立於2022年
倫敦

三位藝術家遊走於感知、物質性與意義的流動邊界,重新思考我們如何拆解與構建現實。缪嘉隆想像有機生命與機械共生的未來,創作模糊自然與科技邊界的陶瓷化石。邱佳豪以大膽的抽象筆觸為傳統水墨注入新意,以魚鉤隱喻欲望與社會張力。Fernando M. Romero 將繪畫視作轉譯工具,重疊文本、音樂與影像片段,探索溝通方式的不斷轉變。

Jiahao Qiu, Hand, 2021, ink on paper, 150 x 150 x 5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wanfall Gallery

The Locker Room

成立於2020年
紐約

Faustine Badrichani 的混合媒體作品探索環境質變與女性靜默的韌性。她在自然環境中成長,父親是石膏廠的地質學家,這樣的背景讓她在創作中展現出與物質、轉化及生命週期敏感度之間的深厚聯繫。她的織物壁毯受身體拓印啟發,將皮膚的觸感轉化為纖維語言,而三聯畫則保留了乳房切除前的印記。在燈箱作品中,醫學 X 光造影與水彩碰撞,反映了個體與自身免疫疾病的掙扎。在女性形態的線性石膏雕塑中,鏽蝕的痕跡致敬原始元素的演變,將身體根植於大地的物質性中。此項目由 Aurore Vullierme 為 The Locker Room 策劃。

Faustine Badrichani, Lena, 2024, ink and pigments on paper, 140 x 20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he Locker Room

Yiwei Gallery

成立於2019年
洛杉磯

Yiwei Gallery 呈獻藝術家戴瑩和陳十三的雙人展,探索時間的冥想本質。戴瑩色彩豐富的宣紙繪畫反映與自然力量及能量場的深度聯繫;重複的線條與圈狀圖形創造出個人身份與轉化的沉思空間。陳十三從鐘錶學和中國傳統木造建築中汲取實踐經驗,重新詮釋精密儀器中的機械運動與結構原理,並以當代視角解構文化遺產。兩位藝術家將藝術設計與精密工程、計時雕塑及繪畫結合,形成對話,探討時間瞬息萬變又永恆不變的存在。

Dai Ying, M-Theory 61, 2024, Chinese pigments, Japanese pigments, acrylic, coloured pencil on Xuan paper, 30 x 48.5 x 4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Yiwei Gallery

2025年3月26日至30日
香港中環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