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至31日
中環海濱
香港

角度 現場 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呈現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於2011年在香港成立,一直不遺餘力推動藝術和社群之間的互動發展。香港中心自Art Central於2015年第一屆展會開始,便致力邀請藝術家、策展人、收藏家、作者、出版人、評論家等出席不同的講座。 「角度 現場」提供交流當代議題的重要平台,供到訪Art Central的觀眾觀看,亦通過網絡放送,讓全世界觀眾欣賞。

Natee Utarit at Art Central 2019.

關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作為亞洲協會十四個中心之一,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香港中心」)於一九九零年由恒生銀行名譽董事長利國偉爵士帶領一班香港社會領袖所創立。2012年2月,香港中心於香港金鐘的會址正式啟用。

透過保育、修葺及活化工程,香港中心保留了具歷史價值的前英軍建築群,將古蹟保育融會於嶄新設計中,配備世界級藝術、表演及會議設施,藉以提供更多元化的活動供大眾參與,當中包括演講、表演、電影播放及展覽等。

亞洲協會藝術館前身為前英軍軍火庫建築群中最古老的建築物,於1863至1868年間建成,其基本建築結構及特色被保留下來,巧妙地活化而成達國際水平的現代藝術展覽場地。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創立全數由本地資金贊助;而會費 、籌款活動、以及來自個人、企業及各基金會的支持,以促進香港中心達成其使命。

2023講座

非主流收藏

2023年3月21日下午4時

追逐各種藝術潮流、擒獵社會議題和震攝大眾的元素,是許多人對藝術界的印象。這場講座邀請到多位藝術收藏家,分享他們在今日的世界裏,如何看待藝術收藏,心態和價值又如何經年轉變。

講者:收藏家 鄭倩雯, 賀煒倫, 劉斾杝
主持:The Baer Faxt 總策略主任蔣璐陽

青喉:開始攪動

2023年3月21日下午6時至7時

策展人萬豐及葉偉靖與參展藝術家一同探討展會的特別展覽。

講者:Art Central 2023 策展顧問萬豐、香港Wure Area創辦人及策展人葉偉靖,及參展藝術家。

奇景中漂移

2023年3月22日下午4時

四名多媒體藝術家聚首與策展人討論,討論華人離散以及藝術創作。他們參與了今屆「異體」項⽬,是 Art Central 展會專為空間以及沉浸式裝置而設的展區。

講者:藝術家 朴善基、藝術家 Bev Butkow、藝術家 霍雲、藝術家 黃慧瑩
主持:Art Central 2023 策展顧問 萬豐

聲色萬華

2023年3月22日下午6時

這場講座圍繞全球首場同時於現場和元宇宙舉行的元宇宙交響樂表演。由香港管弦樂團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共同委辦,2023年5月的盛會將在元宇宙裡的香港地標皇后像廣場奏起樂章。

講者:數碼藝術家 朱力行、作曲家 梁皓一
主持:音樂製作人 Emmanuel Hui

在當代藝術留名

2023年3月23日下午2時

藝術觸覺敏銳並持續投身創作,是擠身香港藝術界必不可缺的條件,而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才有機會一躍成名。本地藝術家將會分享他們在行內碰撞的歷程和實踐,以及如何在藝文世界佔一席位。

講者:藝術家 李林迪、藝術家 廖諱衡、藝術家 胡愷昕
主持: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研究教授 方敏兒

展望香港——國際藝術樞紐

2023年3月23日下午4時

香港重整旗鼓回到國際藝壇,展會榮幸邀請到不同界別的人士,分享對本地藝術界和未來動向的看法,尤其是後疫情時期如何躍起應對,對行內生態有何影響。

講者: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總監 鄺珮詩、麻省理工學院香港創新中心總監 劉昇陽、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長 楊秀玲
主持:Artsy 策略合作總監 白心怡

藝術療癒之效

2023年3月24日下午2時

藝術如何治癒我們?藝術是否能引人靜心冥想並帶來療效?四名來自各專業領域的講者會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並從藝術的療癒力展開討論,為藝術創作和鑑賞帶來新面向。

講者:藝術在醫院總監 鄭嬋琦、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副院士 周慶中、、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 Laurence Wood
主持: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藝術館及展覽主管 Joyce Ng

策展迎難而上

2023年3月24日下午4時

「策展」一詞衍生多義,講者們將會分享他們在本地以及國際舞台策展時所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藝術策展人的角色有否變得更為流動靈活?策展人要有多寬廣的視野才造就到意味深長的展覽?

講者:香港藝術家 黃詩慧、英國文化協會藝術及創意工業總監 Timothy Wong、獨立策展人 容穎怡
主持:嶺南大學策展與藝術史文學碩士課程總監 李雨潔教授

教育新一代

2023年3月25日下午2時

教育模式近年來演化多樣,尤其缺乏線下的實體互動,新一代對藝術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感知。這幾位講者將分享他們籌劃教程的心得,以及如何在新形態中準備最好的教育。

講者:弘立書院「書院裡的書院」計劃總監 Bernardo Coronardo Guerra、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知識傳播總監 Alejandro Reyes、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 Michael Whittle
主持: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助理策展人 Amanda Lee

2023 錄像節目:Citrus Worlds

十名香港藝術家以耳目一新的數碼媒介,橫跨多元敘事模式,呈現荒誕、頌詩、神話和現實評述。他們的創作和想像盡收於多媒體作品 Citrus Worlds,牽引觀者進入構建的世界。參展藝術家包括陳浩泓、鄭子峰、蔡世豪、馮可貝、劉衛、李鈺淇、葉政宏、So Siu、徐皓霖、黃慧心精選沁涼自若的創作,回溯過去的敘事抑或奇幻創作,今次的錄像節目都誠邀觀者在數碼媒介中沉浸,觸動五感。

 橘子星河 I

黃慧心《在森林酣睡的鹿》, 2021, 20’02”
黃慧心《Vi de O》, 2016-17, 06’31”

鳴謝藝術家提供錄像作品的靜照,黃慧心《在森林酣睡的鹿》, 2021, 20’02″。

橘子星河 II

馮可貝《Careless Sun》, 2021, 03’53”
李鈺淇《Elephant in Castle》, 2021, 04’50”
邵知恩《The Leftover Pieces》, 2022, 01’31”
徐皓霖《泡沫晶體》, 2022, 02’22”
徐皓霖《盲彎處》, 2022, 03’21”
葉政宏《 Agnes Chan – Hong Kong, Hong Kong (1982 vs. 2020) 》, 2022, 03’20”

鳴謝藝術家提供錄像作品的靜照,徐皓霖《盲彎處》, 2022, 03’21″。

橘子星河III

劉衛《T318k V399k》, 2021, 01’00”
蔡世豪《Critical Era 》, 2021, 02’00”
蔡世豪《衝》, 2022, 02’44”

鳴謝藝術家提供錄像作品的靜照,蔡世豪《衝》, 2022, 02’44″。

橘子星河 IV

劉衛《Feed 3.0》, 2021, 04’45”
劉衛《I am invincible…on the screen/ False》, 2019 -20, 03’31”
陳浩泓《只好夢語》, 2022, 06’27”

鳴謝藝術家提供錄像作品的靜照,劉衛《I am invincible…on the screen/ False》, 2019 -20, 03’31″。

2022 講座節目

收藏家及藝術家的關係

講者: MAK2 及 Jacobo Garcia Gil

2022年5月25日(星期三), 下午5:00 – 6:00

收藏家Jacobo Garcia Gil及藝術家Mak2進行對談,討論數字時代收藏家及藝術家的關係。當社交媒體影響力左右藝術市場,藝術家及收藏家之間的距離縮短,同時國際間的聯繫更加緊密。Mak2的作品通過幽默、裝置作品、繪畫和影像作品研究來反思網絡亞文化、社會政治話語及哲學。Divide By Zero的收藏家及創建人Jacobo則是以策展的眼光主攻社會文化的作品,以此支持藝術家們的創作事業。這兩位行業先鋒將分享經驗,將觀眾帶入他們的藝術世界。

藝術界的非盈利機構

2022年5月26日(星期四),下午3:00 – 4:00

講者: 孟淑娟, 陳永剛, Tiffany Pinkstone 及 Özge Ersoy

一眾文化機構、畫廊及非盈利機構正重塑香港的藝術及文化場景。當疫情繼續在世界范圍影響藝術家、讚助者及藝術愛好者,我們不免好奇,行業的未來將走向何方?這一問題也改變策展人及藝術教育等的哲學,更加速各平台的線上發展。

2022 異體雕塑及裝置項目

2022年5月26日(星期四),下午4:00 – 5:00

講者: Batten and Kamp, 杜煥, 梁水演, 李思汝, 李秉罡 及 Márton Nemes。由瞿暢主持。

香港的文化遺產及藝術創作

2022年5月26日(星期四),下午6:00 – 7:00

講者: 郝立仁,何銳安,劉智聰。由王慰慰主持。

探索香港的文化遺產是CHAT六廠的主要藝術創作目標之一。香港的文化遺產再發現及詮釋香港的歷史,為社區帶來凝聚力,也為藝術家帶來無限的創作靈感。在這個由CHAT六廠主持的公眾講座中,我們邀請到藝術家郝立仁、何銳安、劉智聰來分享他們如何將香港或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融入他們的藝術創作中。

文化身份的實踐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12:00 – 1:00

講者: 鍾正,阮家儀 及 趙綺婷。由Amanda Lee主持。

從裝置藝術到展覽,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們如何探索香港的文化身份?面對密集的人口和光怪陸離的都市及自然景觀,鍾正、阮家儀及趙綺婷三位藝術家創作了裝置藝術作品、畫作和數字藝術,以回應這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中的景觀。在香港這一都市背景下,他們將介紹自己的獨特創作方式及創作媒介選擇。

策展人與藝術家的關係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下午 3:00 – 4:00

講者: 李伊寧 及 鄭虹

策展人李伊寧與藝術家鄭虹對談,分享她們關於策展人與藝術家關係的經歷、觀點及知識。她們個人的藝術實踐都將有所涉及,包括繪畫、因應場地特別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和展覽。合力創作是怎樣的體驗?她們會分享關於物質性及情感的想法及趣事,及展出藝術與創作藝術之間微妙的分界線。

性,酷兒文化與藝術創作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下午5:00 – 6:00

講者: 廖家明,黃嘉瀛 及 嚴穎嘉。 由黃鈺螢主持。

這一講座將由主持人黃鈺螢及講者廖家明、黃嘉瀛及嚴穎嘉由自身的攝影、裝置、影像及視覺藝術創作出發,探究酷兒文化、性及表達。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旨在解構觀者在觀看及處理文化、社會及性別議題時的預期。

數字浪潮

2022年5月28日,12:00 – 1:00

講者: 張瀚謙,鄺佳玲,Henry Middleton 及 Denise Tsui

圖片使用區塊鏈技術已不再是新鮮事,通過數字技術進行藝術創作亦越來越普遍。在NFT革命後,技術如何改變了我們觀看藝術的方式?數字藝術使傳統媒介之外的更新層次的表達成為可能。藝術家張瀚謙、策展人鄺佳玲、前MTV亞洲主管Henry Middleton及記者Denise Tsui將深度探討創意平台、表達及科技如何演變。

藝術和科技將怎樣塑造我們的未來?
大華銀行 X Art Central 專題討論會

2022年6月28日,下午3:00 – 4:00

講者: 潘明倫教授,蔡世豪,蘇曉明。由盧舜劭主持。

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推動創造性合作。 VR、AR、NFT、Web3、元宇宙和其他創新處於藝術和設計的前沿——展示了我們如何思考、感知、創造、設計和體驗的新模式。在科技不斷加速進步的情況下,香港如何才能培育出一個數碼化、蓬勃發展的文化藝術產業?我們是否需要數字文化戰略來利用好技術來發展藝術?我們如何鼓勵創意從業者擁抱數字技術?連接創意人才和數字專家以加強跨部門合作的關鍵是什麼?

與一些推動香港進步藝術科技的領軍人物進行富有洞見的討論。學習如何擴大數字實踐、建立數字素養並發現數字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帶來的許多重要機會,無論是對於文化部門或是對於觀眾體驗。

當代地下藝術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下午5:00 – 6:00

講者: 陳敬元,Miko Badiola Borje,余林橞 及 高哼

香港在摩天大樓及金融中心的印象之外亦成為街頭文化、音樂和演出等亞文化繁殖的土壤。包括陳敬元、Miko Badiola Borje、余林橞及高哼在內的獨立藝術家們正在佔領香港的地下藝術場景,在高雅藝術及實驗藝術的界線中穿行。在此次的討論中,他們將在全球化的語境下聚焦跨媒介的新興地下藝術場景及藝術家。

印刷誕生之前

2022年5月29日(星期日),12:00 – 1:00

講者:鄧詩廷,Kenny X. Li, 馮浩然 及 劉清平

作為療癒、實驗及表達的方式,鄧詩廷、Kenny X. Li、馮浩然及劉清平進行攝影創作。這一對話將聚焦於藝術家們各自在當代攝影領域的藝術創作,使用菲林、數碼相機、打印紙及開放式圖像創作等,以及這些媒體的邊界如何拓寬。

獨立藝術空間圓桌

2022年5月29 日(星期日),下午4:00 – 5:00

講者:劉菁兒,嚴瑞芳, Juliana Chan, Daniel Stempfer 及 Kim Lam

幕後有何趣聞?香港獨立藝術空間的創辦人、策展人和藝術家們共聚一堂進行探討。劉菁兒,嚴瑞芳, Juliana Chan, Daniel Stempfer 及 Kim Lam聚焦獨立於商業畫廊和藝博會之外的深水埗、大角咀,土瓜灣及北角,探究它們如何成為許多藝術空間、駐留計劃、工作室和創作中心的培養基。

2022 現場行為藝術表演

李偉能《跳躍的軌跡》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下午2:00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下午2:00
2022年5月29日(星期日),下午2:00

李偉能的行為藝術表演引入文字和演講的元素,以不屈不撓和不斷恢復的概念為靈感創作。這一作品主要聚焦於表達性的動作至冥想性的洞察之間的過渡及轉換。在表演中,他將身體形態改變為“運動的雕塑”,邀請觀眾觀賞他貫穿其中的或強烈或陰柔的動作。

陳家蔚 《媽嘛麻麻嗎?》

2022年5月25日(星期三),下午6:00
2022年5月26日(星期四),下午5:00

陳家蔚的行為藝術表演基於母女關係的本質,回應康復及不屈的概念。表演包含文本及音樂元素,是藝術家私密的創作。主要關於她目睹母親在癌症治療之路度過的種種難關,以及藝術家自身的抽離作為回應。

2022 HI RES WORLDS

九名香港及亞洲的流散藝術家在這個網上聚會中,透過各人的作品分享虛擬的世界,並以不同形式的跨媒體作品演繹當代藝術、科技和個人的經歷。節目涵蓋內心意境、虛構角色和實驗式的金句,還有表演式舞蹈,同時重建他們遼濶無邊際的創作團體和職業,以及檢視電子世界如何影響大眾對藝術的觀感。參展藝術家包括蔡世豪,譚綽琳,It’s Us: Ophelia, 勞麗麗,許嘉俊, 蔡寶賢,陳嘉翹,胡芮 及 Joshua Serafin。

HIGH RES Worlds I

Chan Ka Kiu, 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 2020, 2’53”
Lo Lai Lai, Cold Fire, 2019-2020, 10’18”
Ka Chun Hui, Hollow Landscape, 2021, 04’47”
Bo Choy, Yearning of the Exiled Souls, 2022, 05’48”
Choi Sai Ho, Mart, 2021, 2’48”; Power, 2021, 2’00”

2022年5月25日(星期三),下午4:00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上午11:00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上午11:00
2022年5月29日(星期日),上午11:00

HIGH Res Worlds II

Hu Rui, A Comprehensive Theory, 2020–2021,07’36”
Jessie Tam, I’m Going to be a Painter, 2021, 5’01”
It’s Us: Ophelia, Inhale, Rinse and Repeat from So Count Mine, 2020,07’24”
Joshua Serafin, Cosmological Gangbang, 2020-2021, 11’43”

2022年5月25日(星期三),晚上7:00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下午1:00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下午1:00
2022年5月29日(星期日),下午1:00

HIGH RES Worlds III

Choi Sai Ho, Mart, 2021, 2’48”; Power, 2021, 2’00”
Hu Rui, A Comprehensive Theory, 2020–2021,07’36”
Bo Choy, Yearning of the Exiled Souls, 2022, 05’48”
Joshua Serafin, Cosmological Gangbang, 2020-2021, 11’43”

2022年5月26日(星期四),下午2:00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下午4:00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下午4:00
2022年5月29日(星期日),下午3:00

HIGH Res Worlds IV

Lo Lai Lai, Cold Fire, 2019-2020, 10’18”
Ka Chun Hui, Hollow Landscape, 2021, 04’47”
Jessie Tam, I’m Going to be a Painter, 2021, 5’01”
Chan Ka Kiu, 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 2020, 2’53”
It’s Us: Ophelia, Inhale, Rinse and Repeat from So Count Mine, 2020, 07’24”

2022年5月26日(星期四),晚上7:35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晚上6:00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晚上6:00
2022年5月29日(星期日),下午5:00

2021藝術講座

收藏家對談​

講者:Jacobo Garcia Gil、Yuri van der Leest、David Peereboom及羅君兒

5月19日(星期三)下午5:00 – 6:00
[英語]

已成名及新晉的藝術藏家將焦點對談,挑戰我們對收藏以至展覽的固有期望。Jacobo Garcia Gil在虛擬現實建立自己的藏品;Yuri van der Leest已是第二代藏家;羅君兒在布達佩斯開設畫廊;David Peereboom則身兼藝術家及私人收藏家兩個身份。他們互相分享作出每個買賣決定時的爭論、影響和理據,以及各人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收藏世界踏上成功之路。

空間痕跡​

講者:藝術家梁御東、林兆榮及羅玉梅

5月23日(星期日)下午2:00 – 3:00
[粵語]

藝術家梁御東、林兆榮和羅玉梅,將一同追溯已經湮滅的城市空間。藉著在街上遊蕩創作,以及觀察及介入香港的城市面貌,討論我們與歷史、城市規劃和城市景觀的關係,以及從當中一些隱藏的事物回應人性的故事。

面對陌生人​

講者:藝術家李泳麒、嚴瑞芳及賴朗騫

5月20日(星期四)下午6:30 – 7:30
[粵語]

三位當代藝術家,李泳麒、嚴瑞芳及賴朗騫將探討大眾與陌生人既親近又疏離的關係。他們分別於記錄攝影、重塑物件和空間,及以概念創作轉移於現實虛擬、想像、真實世界,討論如何利用創作過程改變預期,啟發大家對人際關係的理念。

創新展演​

講者:策展人陳芍君、鄭秀慧、葉啟俊及黎蘊賢

5月21日(星期五)下午3:00 – 4:00
[英語]

香港策展人陳芍君、鄭秀慧、葉啟俊和黎蘊賢將討論如何掌握不斷變化的策展面貌。他們會討論21世紀策展人的新角色,如何從實體展覽進入虛擬世界,以創新的方式接通觀眾,賦予他們自主權。是時候迸發有意義的對話和揭示真相,同時找尋自覺。

獨立藝術空間​

講者:Aaina Bharagava、Kay Beadman、江小陽、梁望琛及曾智愛怡

5月22日(星期六)下午12:00 – 1:00
[英語]

藝術記者Aaina Bharagava與業界的中堅份子Kay Beadman、江小陽、梁望琛及曾智愛怡,將討論香港變幻不息的獨立藝術空間。香港作為中國的藝術樞紐重地,不是只有聲名顯赫的大人物或堂皇的藝術盛會,本地的藝術家和創作人亦自成一格,在商業畫廊和藝術展以外建立起獨立的實驗市場。一起發掘更多獨特街區、空間和創作人,了解這群自強不息的藝術家如何在業界發光發熱。

五位當代、視覺和美術範疇的藝術家,將在各自的訪談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個人經驗和創作,並帶出批判性的討論。他們以藝術才能和獨創性演繹自己的故事,同時從環球角度道出社會、政治和經濟對藝術的影響。​

王公懿

訪問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

5月23日(星期日)下午12:00 – 1:00
[普通話,英文字幕]

謝曉澤

訪問者:香港私人收藏家Michael Yong-Haron

5月22日(星期六)下午4:00 – 5:00
[英語]

Erez Nevi Pana

網上觀眾輪流發問

5月21日(星期五)下午6:30 – 7:30
[英語]

Tayeba Begum Lipi

訪問者:香港策展人及私人收藏家Saniza Othman

5月19日(星期三)下午6:30 – 7:30
[英語]

Vibha Galhotra

訪問者:Georgina Maddox

5月22日(星期六)下午5:30 – 6:30
[英語]

五位創意非凡的跨媒體藝術家曹澍、忻慧姸、鄭虹、蔡世豪和陳敬元,在這次網上合作中分享他們的數碼世界。他們的作品紀錄了變化莫測的生活、互聯網和虛構的旅程。這個項目重建他們廣闊的創作群體和事業,並檢視數碼世界如何影響我們對藝術的觀感。投入到視覺、數碼和電腦影像中大開眼界。​

陳敬元
《夢遊記二部曲》,2018至2019年

《夢遊記二部曲》為一系列兩部紀實虛構式遊記,分別是《重慶失途》與《甦唄暹羅》,來自他到重慶和泰國的遊歷與夢境,而重慶直轄市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區。他在遊記內透過遊客和發夢者的精神感應及心理狀態,置身於不同的現實環境。

忻慧姸
《局部失明》,2019年 

局部失明是以眼科檢查/觀察診斷形式構成的半自傳式影片,記錄了一些自我對話:一個人離世後還剩下什麼?這是作為連續經歷幾段逝去個體的我、作為觀察者身份目睹身邊朋友和事物轉變的另一個我,以及與其他聲音的關係,呼應主題和局外人之間的距離。

曹澍
《憂鬱的北溫帶》,2018年

這個作品系列開始於一塊瓷磚,我有記憶以來的第一個畫面。後來通過許多年的記夢訓練,我慢慢記起來了,這塊瓷磚的形狀是我們家第一次搬家之前,我一歲多的時候的那個廁所的地磚。那個地磚的貼圖後來我無意間在3D軟體的貼圖庫中找到了,它也是工業流水線上某一個時代的產品。巧合的是阿拉斯泰爾(Alastair)的小說《ZIMA BLUE》,恰好也是關於一塊工業流水線上生產的瓷磚。我從家裡的那塊地磚開始,通過夢境記錄以及家人的描述,慢慢將有關那個家的所有,用3D軟體拼裝了出來。那個空間也是後來不同時期夢裡片段反覆發生的地方,一個把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折疊進去的高維度房間。

曹澍
《活在昨天的人》,2019年 

一個聲音貫穿於影片,這個匿名的、夢囈般的發聲者,訴說著一個關於昨天的故事。發聲者的聲音似乎來自不同的地方,來自不同的「化身」,而發聲者自己卻是藏匿的。它的每個化身都是「這個昨天」的塑造者,而昨天恰恰構成了未來。《活在昨天的人》屬於電腦渲染影像,延續了作者關於數碼存在物、多視角、空間敘事的探索。

蔡世豪
《Black Moon》,2019年

2019年是人類登陸月球50周年,這段影片借助電腦動畫從另一個角度重塑月球,並以動感方式呈現月球的面貌。《Black Moon》包含電腦美術片段,如以紅色高廈模擬月球表面的城市區,還有電腦創造的月球表面特寫,令月球展現出不同的效果。作者利用放大、逐漸消失和旋轉影像,迸合不同事物的形狀等剪輯技巧,在某些範圍,影像又與音樂節奏同步,效果鮮明突出。

影像:蔡世豪及林志輝
作曲:蔡世豪及黃靖
歌詞及主唱:黃靖
編曲及監製:蔡世豪
彈奏:蔡世豪,黃靖客串

蔡世豪
《Signals》,2020年

蔡世豪的樂曲《Signals》被Sónar Calling電子音樂節選中,編碼成「0」及「1」,於2018年5月發射到天際遠處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太陽系外行星GJ273b星球。蔡世豪及林志輝隨後使用相同的「0」及「1」編碼製作影像,分別以紅色及藍色的物體代表「0」及「1」。影片包含了15個動畫片段,每個片段的「0」及「1」編碼排列是從隨機位置開始。他們利用放大、逐漸消失和旋轉影像,迸合不同事物的形狀等剪輯技巧,在某些範圍,影像又與音樂節奏同步,效果鮮明突出。他繼續研究以作品的多元性,與人類期望探索宇宙的悠長歷史互相輝映。

音樂:蔡世豪
影像:蔡世豪及林志輝

鄭虹
《日落作為地點》,2020年

我到處尋覓極度平靜的地方,它到底存在嗎?

由導賞員、策展人和導演,帶領觀眾穿梭於世界各地的藝廊、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展開虛擬藝術之旅。一起深入遊歷,探索未知的世界,加強關注。細意瀏覽不同的展覽和藝術工作室,欣賞永久珍藏,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聆聽藝術家的心聲自白,同時認識製作的技巧和箇中歷史。

米羅作品系列,博物館總監Marko Daniel帶領

5月23日(星期日)下午4:00 – 5:00

米羅基金會總監Marko Daniel帶領大家展開米羅作品系列奇幻之旅,欣賞這位藝術大師的部份不朽佳作。基金會珍藏了米羅的畫作、繪圖、雕塑和紙上作品,是他最完整的創作收藏,可從中了解他的各個人生階段和職業生涯。Marko會講解米羅作品的特色,作品之間的對照,以及基金會的設計等等。

跨越邊境:希克藏品的南北韓藝術,瑞士伯恩美術館,Kathleen Bühler帶領

5月20日(星期四)下午3:00 – 4:00

首席策展人Kathleen Bühler博士帶領大家參觀展覽,讓公眾近距離認識自1953年已南北分裂的韓國半島。被鐵絲網圍封及築起坦克障礙物的邊境長250公里,把韓國分隔為兩個南轅北轍的國家,兩國同時期創作的藝術文化亦各具特色。北韓培育了充滿社會主義現實風格的畫作,南韓藝術家則利用不同的插圖和媒介方式反映他們的關注,形成重要的當代藝術地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在展覽中互相映照,讓參觀者藉此認識韓國的歷史和現今的狀況。

亞洲協會三年展,紐約,策展人雲翠帶領

5月19日(星期三)下午3:00 – 4:00

一起參觀現於亞洲協會博物館和紐約市指定地點舉行的亞洲協會三年展第二階段,展覽至2021年6月27日止。這是首屆亞洲協會三年展,以「我們並非獨自作夢」為主題,邀請了來自超過20個國家的40多位不同範疇的藝術家參展,除了展覽外,還設有藝術家網上對談、論壇及表演。

與2019年亞洲藝術創變者大獎得主對談

Imran Qureshi​

伊姆蘭.庫雷西 (Imran Qureshi)以他波斯細密畫風格的繪畫、裝置及錄像等場域特定的作品探討當代政治與社會議題聞名。他高雅的細密畫往往將著時裝的人物置於裝飾性強烈的背景中,藉此反映巴基斯坦的現代生活;而他大型作品中繁複的赤葉紅花圖案,則意圖讓觀者省思宗教意識型態與戰爭間時而曖昧、時而血腥的關係。庫雷西已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展覽,包括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曲線畫廊(2016)、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2013)、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3)、第10屆沙迦雙年展(2011)、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2009)等。

Natee Utarit

泰國藝術家納提.尤塔瑞 (Natee Utarit)最為人熟知的便是他照相寫實主義的繪畫,及作品中對於後殖民時代的泰國社會政治情勢隱晦的評論。他受新古典主義繪畫影響的構圖中,經常出現聖經與佛教符號,和《伊索寓言》、佐治.奧威爾《動物農莊》式的擬人化動物,並以此點出當今社會中讓人不安的真相。尤塔瑞的作品在馬尼拉阿雅拉博物館(2017)、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15)、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2001)、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第三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1999)等皆展出過。

Christine Ay Tjoe​

印尼藝術家克里斯汀.艾珠 (Christine Ay Tjoe)以繪畫、草圖、雕塑及裝置為主要創作媒材,她情感豐沛的抽象作品,傳達藝術家個人對於性靈與人性的體會,充滿哲學思維。金澤21世紀美術館甫於2018年舉行了艾珠的大型回顧展,而艾珠在國際藝壇上亦是頭角崢嶸,作品曾展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2017)、台中國立美術館(2012)、雅加達印尼國家畫廊(2009)、紐約州綺色佳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2005)

方力鈞​

方力鈞 (Fang Lijun)1990年代在中國崛起的玩世現實主義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之一,這群藝術家試圖在作品中捕捉中國年輕世代對1980年代的樂觀產生的幻滅,其中方力鈞筆下打著哈欠的光頭人物象徵此時期社會上瀰漫的倦怠、冷漠與無所適從的疏離感。方力鈞曾參與伯恩美術館(2016)、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2011)、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1998)等東西方重要美術館展覽,並應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1999)、第22屆聖保羅雙年展(1994)等重要國際藝術盛會邀請展出。 

座談會

4A對談參展裝置藝術家Heri Dono​

2019年3月28日(星期四) 下午3:30至4:30

講者: Heri Dono 參展藝術家 & 4A 表演藝術家
主持: Mikala Tai (4A亞洲當代藝術中心總監)

Arts Hidden Forests: Connecting Art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2019年3月28日(星期四) 下午5:30至6:30​

講者:James Prosek(藝術家, 作家及博物學家)、譚偉平(助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院)、 Billy Hau (香港大學講師)

主持:黃熙婷(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策展人)

講者們討論多個引人入勝的題材,詰問當代藝術和自然世界的關係、其歷史意涵和影響。James的藝術創作結合了野生世界的元素,藉此反思人類慾望和流動變化的自然之間的關係。講者們帶出討論,探討人類破壞世界生態系統而造成的改變,同時透過藝術觀點分享他們對居於「人類世」的感思,讓觀眾沉浸於兩者生生相息前的世界。

光線與空間的故事​

2019年3月29日(星期五) 下午5:30至6:30​

講者:鄭重賓(藝術家)

主持:Michael Govan(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總監)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總監Michael Govan, 以及在作品中巧妙地把無形的物料點化得躍然紙上的中國水墨藝術家鄭重賓,三人一起探討光線與空間如何成為藝術創作的主題和創作的媒介。

連接香港的城市風貌和藝術​

2019年3月31日(星期日) 下午2:00至3:00​

講者:Christopher DeWolf (Author of “Borrowed Spaces: Life Between the Cracks of Modern Hong Kong), Ekkehard Altenburger [Sculptor & Assistant Professor, HKBU], Ying Kwok (Curator of PROJECTS, Art Central)

主持:Ingrid Chu, [Curator, Writer and Cultural Entrepreneur]

Image: Ekkehard Altenburger, MIRROR HOUSE, 1996, mirror on steel frame

集體藝術的力量

2019年3月31日(星期日) 下午3:30至4:30​

講者: C&G Artpartment, Dirty Paper, Otto Ng [LAAB] 及 PHUNK

主持: Vivian Ting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

2018年亞洲藝術創變者大獎得主對談

Subodh Gupta

印度藝術家Subodh Gupta的創作涵蓋多元媒體,包括繪畫、雕塑、裝置、表演、攝影和錄像。他最擅於利用印度大量生產及隨處可見的不鏽鋼及黃銅廚具創作,轉化為大型的雕塑裝置,探索遷徙、全球化和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迴響等議題,廣受讚譽。Gupta曾於華盛頓賽克勒美術館(2017年)及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2015年)舉行個人展覽;曾參與紐約表演藝術雙年展(2013年)、科欽印度雙年展(2012年)和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法國造幣廠於2018年為Subodh Gupta舉行回顧展覽。

朴栖甫

朴栖甫是韓國當代藝壇的先驅,亦是1960年代單色畫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奠定了戰後韓國抽象繪畫的基礎。他於1967開始至今一直創作的《描法》系列廣受國際矚目,利用韓紙作為畫紙,以塑膠漆仔細繪上簡單的圖案,強調作品的實在性,並散發道家的虛空感。他曾於大邱美術博物館(2012年)和利物浦泰特博物館(1992年)舉行個人作品展;在羅馬Carlo Bilotti博物館(2013年)舉行群體展覽;亦曾參加第43屆威尼斯雙年展(1988年)。

Shirazeh Houshiary

Shirazeh Houshiary1980年代「新英國雕塑運動」的重要成員之一,作品包括繪畫、雕塑和錄像裝置,並經常糅合伊斯蘭文字及圖像,包括蘇非派的詩歌,反思靈性的無形特質和我們的共同人性。她的作品入選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劃時代的「大地魔術師」展覽(1989);曾於利物浦泰特博物館(2003年)和大英博物館(1997年)舉行個人作品展;作品曾於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06年)、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2004年)和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96年)展出。Houshiary1994年榮獲泰特現代藝術館的透納獎。

朱銘

朱銘簡約而流動的藝術美學享負藝壇,被譽為是台灣最顯赫有名的雕塑家。他最知名的《太極》和《人間》系列,以不同物料如木、鐵、黃銅和不鏽鋼製成,最能夠表現其雲淡風輕的經典風格。他曾於香港藝術博物館(2014年)、中國美術館(2010年)、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年)和西約克郡的約克郡雕塑公園(1991年)舉行個人作品展。台灣金山鄉於1999年設立朱銘美術館。

2018座談會

藝術與衝突​

3月28日(星期三)下午3:00 – 4:00 

 

講者:Adeela Suleman(藝術家)、黎光頂(藝術家)和Nathalie JohnstonMyanm/art畫廊創辦人及策展人)

主持:莫奔(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教授及藝術家)

亞洲協會春季特別展覽講座

講者:手塚美和子博士(網上平台PoNJA-GenKon聯合總監)和蔡佳葳(藝術家)

主持:Cailin Broere(藝術顧問)

藝術裡的酷兒—與玩家的對談

329日(星期四)下午2:30 – 3:30

講者:孫啟越(驕陽基金會收藏家及創辦人)、Jes Fan(藝術家)和黃漢明(藝術家)

主持:陳少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館長)

Shirazeh Houshiary的對談

330日(星期五)上午11:30 – 12:30

講者: Shirazeh Houshiary(藝術家)

主持:雲翠蘭(亞洲協會博物館現代當代藝術高級策展人)

Subodh Gupta的對談

330日(星期五)下午2:30 – 3:30

講者: Subodh Gupta(藝術家)

主持:伍詠瑜(《 亞太藝術》雜誌編輯兼出版人)

行動主意藝術的美學

331日(星期六)下午2:30 – 3:30

講者:Mikala Tai4A當代亞洲藝術中心總監)、黄國才博士(藝術家)和黃宇軒(藝術家)

主持:康喆明(Para Site藝術空間執行總監及策展人)

當代實踐的迷思和歷史

331日(星期六)下午4:00 – 5:00

講者:郭瑛(策展人)、Andrea Wolf(藝術家)和Lavar Munroe(藝術家)

主持:雷蕾( 法國五月視覺藝術部主管)

2017年亞洲藝術創變者大獎得主對談

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的創作跨越攝影、雕塑、裝置和建築,作品透過圍繞時間、經驗主義和形而上學思想的不同主題,探索歷史和短暫存在的概念,藉此連貫東西的意識形態,反思時間、感知和意識來源的本質。杉本於1948 年生於日本東京,之後在東京和紐約生活及工作,並於2011年出版《Sense of Space》一書,以藝術家的角度表現國際博物館的空間。杉本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舉行個人展和群展,包括2014年於J. Paul Getty Museum2010年的第17屆悉尼雙年展、2001年的橫濱三年展、1995年的里昂當代藝術博物館第三屆雙年展和1991年的卡內基國際展。他的作品被多間博物館收藏,包括倫敦泰特美術館、芝加哥當代藝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紐約當代藝術館。杉本多年來獲獎無數,2013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2009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繪畫獎、2006年的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以及2001年的哈蘇國際攝影獎。

韓志勳

韓志勳的抽象畫享譽藝壇,是香港最備受推崇的視覺藝術家之一。他在1960年開始繪畫抽象畫,並於雅苑畫廊舉辦首個個人展,又於1965年聯合創辦現代藝術先驅組織「中元畫會」,翌年創作了第一輯絲印版畫,是1968年首批獲得洛克菲勒三世基金會(現為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的香港藝術家之一。他在紐約由著名的Willard Gallery畫廊擔任代理。韓志勳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頻繁遊歷各地,於1988年在現名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馮平山博物館開設個人畫展;香港藝術館於1989年製作的《光的故事》紀錄片,介紹了這位大師的作品。韓志勳在1992年移居加拿大,再於2000年重返香港。同年,他不幸中風,香港文化博物館剛好完成製作《韓志勳版畫創作》紀錄片,蔡仞姿亦出版了《恆迹:韓志勳作品集》一書。已屆90高齡的韓志勳仍然醉心繪畫與書法,並在2013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表揚其卓越的藝術成就。

金守子

金守子是備受推崇的國際多媒體藝術家,其錄像、裝置和表演尖銳地回應關於文化、政治、歷史和身份的議題,特別是流徙的個體。她透過靜止不動的作品,探討表演的概念、審美和結構,突出其藝術觀念,成為極具個人獨特風格的藝術家。金守子的作品廣在國際展出,包括個人展和群展,如2016年於首爾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2015年於龐比度中心梅茲分館、2006年於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美術館、2001年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分館、1998年的第24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第48495152屆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13年代表韓國參加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

Rashid Rana

Rashid Rana 擅長製作概念雕塑和錄像,他以照片組成的拼貼圖大膽解構社會歷史和文化疏離,反映了時間的二元性。他曾參與不同的大型展覽,包括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平行展「My East is Your West」、2013年於卡拉奇Mohatta皇宮博物館、2011年於曼徹斯特Cornerhouse藝術中心、2009年於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和2010年於巴黎吉美博物館等。Rana被委任為2017年拉合爾雙年展藝術總監,目前是拉合爾Beaconhouse國立大學視覺藝術及設計學院美術系主任,亦是該系的創辦人。

藝術講座

藝術與城市:香港當代藝術家交流會 

322日(星期三)下午2:003:00

主持:陳少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館長)

講者:黃浩然(藝術家)、黃頌恩(藝術家)和黎仲民(藝術家)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的《喘息空間:香港當代藝術展》,探討及分析在節奏急速的香港生活的壓力。當中展出多位本地藝術家的作品,探索了都市生活、時事或個人與集體回憶。參展的藝術家亦會在Art Central展出其作品,討論當中的共同主題。

 

21世紀文化領袖論壇 

323日(星期四)下午2:003:00

主持:李宜芳香港東方藝術週創辦人及《Orientations》雜誌出版人

講者:Tim Reeves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副館長及營運總監)、Tina Colayco菲律賓馬尼拉大都會博物館總裁)和Maud Page悉尼新南威爾斯美術館副總監及藏品總監

博物館和文化機構需要共通的哲學和全球教學,把理念傳送給本地和國際的參觀者。當要建立備受吹捧的藏品系列、深刻的審美學和獨特的觀點時,又要考慮甚麼重要元素?這個講座會把不同的出色文化機構相提並論,就其發展策略、目標和理念作出比較。

 

散落在時光之中

324日(星期五)下午12:301:30

主持:陳文輝(亞洲協會全球文化藝術項目副會長兼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館長)

講者:Rashid Rana(藝術家及拉合爾雙年展藝術總監)

 

靜謐與光:與杉本博司對話 

324日(星期五)下午2:003:00

主持:伍穎瑜( 亞太藝術》雜誌編輯兼出版人)

講者:杉本博司(藝術家)

著名日本藝術家杉本博司在這個貼身對談中,縷述了他的生活和工作,還有他成立的小田原文化基金會,通過公共展覽和研究所有種類和時期的藝術創作,製作和推廣古典戲劇藝術和前衛的舞台藝術。

 

針的百態:與金守子對話 

324日(星期五)下午3:304:30

主持:Kim Machan亞太多媒體藝術節創辦人兼總監

講者:金守子(藝術家)

韓國藝術家金守子採用靜止、禪修和連續的方式,模糊了審美、超然和短暫經驗之間的界線,並巧妙地運用光線,為她的雕塑和裝置注入生命。對談透過這些手法,加上她的表演和影像創作,闡釋她曼妙輕柔作品的內涵和個性。

 

遊走東西:跟韓志勳一起回顧藝術之路 

325日(星期六)下午1:302:30

主持:韋一空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藝術系系主任)

講者:韓志勳(藝術家)

香港最受敬重的視覺藝術家韓志勳從事藝術創作半世紀,罕有在講座中暢論作品的精妙細節。主持和韓志勳一起探討他在50年代最早期的畫作,直到千禧年代初的新作。

 

Art Central 行為藝術:從政治到詩學 

325日(星期六)下午3:004:00

主持:Mikala Tai悉尼 4A 當代亞洲藝術中心總監

講者:Anida Yoeu Ali(藝術家)、鄭得恩(藝術家)、Tobias Gumann(藝術家)、Amrita Hepi(藝術家)和Uji Handoko Eko Saputro或名Hahan(藝術家)

由悉尼 4A 當代亞洲藝術中心總監及Art Central行為藝術 X 4A策劃者擔任主持,與四位進行實驗表演的當代藝術家展開互動對談,探討在商業藝展中表演藝術的角色,以及國際藝術潮流如何塑造及滲入他們的創作。

2016藝術講座

泛亞洲的當代藝術

323日(星期三),下午12:00-1:00

講者:Haffendi Anuar(藝術家,Richard Koh Fine ArtB2展位)、Bemebol Dela Cruz(藝術家,Finale Art FileA3展位Tiffany Chung(藝術家)、Mehradad Sadri(藝術家,Galerie HuitC5展位)及Shazia Sikander(藝術家)

主持:Alex Erreraartshare.com 網上畫廊創辦人)

來自泛亞洲的知名及新晉藝術家匯聚一堂,探討他們成功的部份要素,從在家鄉和海外的影響,到關於錯覺、戰爭、大型建設和暴力的想像,以及變化多端的文化歷史。

版畫創作的藝術關係

323日(星期三),下午3:00-4:00

講者:Cathy Lanigan-O’keeffeBronze Orchid Ltd版本經理)、Jung Lee(仁廬創辦人A7展位翁秀梅(藝術家、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策劃總監、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香港藝術))及余友涵(藝術家,仁廬A7展位

主持:南香瑩(邦瀚斯版畫、攝影和紙上作品銷售主管及專家)

探討數百年來藝術家、版畫藝術創作和把限量版作品引入市場之間的關係。藝術家如何透過所採用和選擇的媒體界定自己的身份,以及版畫大師、出版人和博物館在過程中的角色。

科技年代的嶄新藝術範式

324日(星期四),下午12:00-1:00

講者:費俊(藝術家)、Suzanne Mooney(藝術家)及黃思源(Experimenta創辦人)

主持:Anita BeckersGalerie Anita Beckers創辦人,D9展位

近年數碼媒體和技術成為日見實用的平台,讓藝術家創作和開發作品,與有興趣者互相聯繫、參與和互動交流。座談會旨在提出數碼藝術和新媒體的基本區別,同時暢談策展人、藝術家和收藏家如何定義這種媒體。

非牟利藝術組織的靈活運作

325日(星期五),下午12:00-1:00

講者:陳少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館長)、康喆明(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總監)李綺敏(香港Spring作室總監)及You Yang(廣州觀察社總監)

主持:Mikala Tai4A當代亞洲藝術中心總監)

座談會討論了當代亞洲藝術非牟利組織的角色。這些規模精細而靈巧的組織籌辦的活動,在當代藝術的交流歷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這次請來區內四間舉足輕重的非牟利組織,闡述它們在當代亞洲藝壇演變中扮演的角色。

策展人與創作者:亞洲藝術的全球接觸

326日(星期六),下午3:00-4:00

講者:Susan L. Beningson(布魯克林博物館亞洲藝術館助理館長)、司徒福興(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亞洲及亞太藝術策展經理)及Karin G. Oen(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助理館長)

主持:孟淑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行政總監)

眾位優秀的講者帶來精采的討論,講述亞洲藝術在全球的未來,並深入探討亞洲藝術策展人為亞洲以外觀眾籌辦展覽和追求藝術收藏時的應有考慮。

2015

藝術與電影(由AXS Asia贊助)

314日(星期六),下午12:30-1:30

講者:Joyce Wang(香港設計師)、Fanny Pereire(電影藝術顧問)及Fiona Kotur Marin(飾物設計師)

主持:Alexandra Seno(藝術文化作家)

建築師Joyce Wang、飾物設計師Fiona Kotur Marin及荷李活電影藝術策展人Fanny Periere,討論電影如何成為創作的靈感及如何將藝術放諸電影中。

新媒體藝術:顛覆藝術的實際及象徵界限

314日(星期六),下午3:00-4:00

講者:伍韶勁(藝術家)、楊陽(策展人、聲音掏腰包創辦人兼執行董事)及六島藝術(Thomas CharvériatJean Le Guyader

主持:梁學彬( 錄映太奇主席)

討論現時媒體藝術的趨勢,同時分析新的生產、分配及展覽模式如何從根本影響文化的面貌。

下載布魯克林九龍皇帝:本土藝術的新全球關聯性(由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贊助)

316日(星期一),下午12:30-1:30

講者:Lauren Nemroff, Ph.D.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 項目經理)、David Smith(亞洲藝術文獻庫數碼館藏主管)

主持:朱沛宗(藝術顧問)

互聯網為藝術界提供嶄新而影響力強大的工具,有助搜索及散佈資訊。只要利用電郵或Instagram等媒介交流意念及發佈影像,可以跨越語言、文化及地域限制,立即引起公眾共鳴,提高大眾的認識。研討會以香港的文化指標九龍皇帝(曾灶財)為引子,討論現時科技如何為本土藝術在全球招徠新的觀眾。

重新定義香港:藝術的都市背景

316日(星期一),下午3:00-4:00

講者:藝術家陳閃、蕭國健、陳麗雲及何兆南

主持:Laure Raibaut (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資深專家)

研討會請來四位藝術手法不一,卻相輔相成的本土香港藝術家,分享都市背景對他們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