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擅長製造奇景。奇景不同於居伊·德波(Guy Debord)意義上的景觀,它不只是資本主義下景觀社會中每日上演的對表象的置換和對真實的再加工。奇景更加流動而易逝,帶來視覺的強烈丰富与欢愉,也以誇張的姿態提醒著我们社会价值被潜移默化地移至虛浮表面的危險。
奇景從日常生活中來,延伸、停頓、反轉,成為宏偉的聳立或微小的再現,如Bev Butkow在「反思的連接」中將日常現成物編織成相互輝映的紀念碑,或是黃慧瑩在「次要創傷小調前奏曲」中重新建構的充滿黑色幽默的微型家庭劇場。奇景也從歷史中來,在當下中不斷徘徊,變換著形狀,在傳統與現實、物質與情感之間提供新的介入機會,如朴(BAHK)在「聚合-空間2023」中用木炭在空間中繪製的幾何透視幻象,或是霍雲使用紙的綜合媒介製作的大型雕塑中倒置的傳統感受。
人造的奇觀不只是意象的組合,它也反映以意象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只是被動的觀眾,不必服從景觀邏輯的支配。如上世紀60年代的「國際情境主義者」所倡議的「飄移」(dérive/drift)行動1一樣,何不讓我們帶著一種非尋常性的、偶發的、稍縱即逝的、純感官的經驗法則在藝博會裡來一次奇景中的飄移。真實與表象將有可能在此飄移中再此相遇
注釋: 1,「一種穿過各種各樣周圍環境的快速旅行的方法或技巧」,見居伊·德波《景觀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