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至31日
中環海濱
香港

獨特 個人展覽

這個於2021年初次登場的展區廣納由代表藝廊代理的新銳藝術家和知名大師作品,以個人展覽形式展出。

DUK DAK 2023

唐偉傑

生於 1979年(香港)
由藝途畫廊呈獻

從「中國製造」標籤出發,香港藝術家唐偉傑以產品上的「原產地」貼紙取代顏料,複合堆貼出大膽的訊息和隱喻。在唐偉傑最新系列《螢幕測試》中信手拈來電視廣播測試卡,經典七彩畫面用以顯示有接收訊號但沒有節目播放的狀態。載有文字的貼紙與沒有訊息兩者本質上矛盾,藉測試指向現實及其呈現方式相違悖,透過這種媒介延續拼湊香港人面對此地的身份、文化和價值等複雜議題。

Damon Tong, Philips PM5544-1 (work in progress), 2023, adhesive labels and acrylic on panel, 135 x 153 x 2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rt Projects Gallery.

Javier Martin

生於 1985年 (西班牙)
由Arta呈獻

西班牙藝術家 Javier Martin 對周遭物事之間容易被忽略的符號關係極為敏感。他涉足不同領域,將自身的仔細觀察以藝術呈現。有別於前作《盲目(2007–)》,Martin 最新作品系列《概念詩(2022–)》在帆布、黏土、玻璃、宣紙上探尋詩的實體,呈現出他對21世紀早期文學和概念詩的觀點,剖入廣告和科技的霓虹幻彩。

Javier Martin, AIRE SILENCE 2, 2023, mixed media, 78 x 66 x 12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rta.

梁寶瀛

生於 1997年 (香港)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呈獻

梁寶瀛於2020年在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聯辦課程取得藝術文學士,及後的創作以秘異生物和扭曲圖案構想出一個抽象幻述的世界。梁氏在畫布上層疊顏料形成拼貼效果,巧現她在虛實交擬中摸索到的怪奇形狀。

Leung Po Ying, Agnes, Cambrian Period, 2022, acrylic, charcoal, soft pastel and paper on canvas, 76 x 101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József Csató

生於 1980 年(匈牙利布達佩斯)
由Double Q Gallery呈獻

匈牙利藝術家 József Csató 的畫作為靜物、風景、人像、敘述、抽象主義開闢了新的視野,揉合藝術史的註腳和當代視覺語言,在童話和流行文化之間行雲流水。Csató 的作品集超現實、具象、抽象元素於一身,每幅作品都開啟了虛擬世界的大門,邀請觀者共同參與想像超譯。他的作品被私人藏家及藝術機構廣泛收藏,包括路德維希博物館,匈牙利國家銀行,以及藏家Beth Rudin DeWoody。

József Csató, Guard II, 2022,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160 x 14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ouble Q Gallery.

Tuli Mekondjo

生於 1982年(安哥拉)
Guns & Rain呈獻

Tuli Mekondjo 擅以布藝為媒介,詰問女性身份/認同如何編織而成,尤其在殖民歷史和種族隔離深入文化脈絡的南非。南非藝廊 Guns & Rains 為這位非洲女藝術家穿針引線,呈獻她在亞洲的第一次展覽。Mekondjo 的藝術實踐觸及文化傳承、勞工和性別等議題,在她的作品中,社會代表性、抽象概念、圖像誌、物質性交錯躍然布上。利用手繡、顏料、圖片轉印、樹脂,以及納米比亞主要食糧珍珠粟等材質重塑納米比亞殖民歷史存檔影像,將綿長的民族歷史縫紉至今日的展會空間。

Tuli Mekondjo Nayitsuwe, Let the grains be pounded (detail), 2022, collage mahangu resin acrylic ink paint wild silk fabric cotton embroidery threads on canvas, 216 x 155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uns & Rain.

麥穎森

生於 1996年 (香港)
由Odds and Ends呈獻

麥穎森纖柔流動的畫筆下,抽象風景畫酣放自若。這位現居倫敦的香港藝術家,常在作品展露縱脫、嬌柔、易碎的一面,以視覺語言反覆挑動自然與女性的連結。佇足在 Art Central 2023 「獨特」展區展出的畫作面前,觀者彷如步進私密的空間,她的筆觸牽引大家求索自身之於世界為何物。

Sammi Mak, We Are Only An Ocean Apart, 2022, oil and watercolor on canvas, 120 x 155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dds and Ends.

布里奇特·賴利

生於 1931年 (倫敦)
由Tanya Baxter Contemporary呈獻

布里奇特·賴利是英國藝術史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別樹一幟的歐普藝術,直逼眼簾形成視覺幻象,同時探索眼球如何捕捉動感、色彩,以及三維空間。超脫於動態、顏色和維度,賴利的畫作迫在眉睫卻從不囿於人如何觀看,還有我們對觀看的感知。時至今日,她雙目不減銳利,依然從旁觀察視覺如何誘發到人身體、心理以及社會的反應。

Bridget Riley, KA-IV, 1980, oil on linen, 30 x 26.5 inch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nya Baxter Contemporary.

Cristina Lama

生於 1977年(西班牙塞維亞)
Delimbo Gallery呈獻

Cristina Lama 將具象和抽象的世界合而為一,來走無礙。在物世創造有形有聲的景象,而後用密集的顏色佈滿抽象的畫作,絢爛無遺。從筆觸的速度和豐沛流麗已可辨認 Lama 的作品,每一筆都毫不吝嗇增添有彩,亂序無章無點線面,彷彿物件與背景並置甚或鏤空,或許將實物潛放在藝術品之下才是繪畫的本意。

Christina Lama,  COMITIVA, 2022, oil on linen, 150 x 18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elimbo Gallery.

韓忠錫

生於 1981年(南韓釜山)
Gallery Woo呈獻

韓國藝術家韓忠錫將目光放諸人倫關係的微妙,有時步履薄冰無所適從,雪鴞對她而言象徵著我們日常互動,以動物形象舉擬人類行為舉止,微張眼睛欲拒還迎,渴求親近同時半掩隔絕拉開距離。韓忠錫以廣目棉和韓國傳統染洗技藝為媒介,西式繪彩和東方文化影響渾然天成,頓成柔和且獨一無二的色盤,療癒這些小人物的憂愁。

Han Choong-seok, The Boy Self Defense, 2023, acrylic on Korean cotton, 130.3 x 97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lery Woo.

NKSIN

生於 1994年(日本福島)
Katsumi Yamato Gallery呈獻

日本和菲律賓的藝術新星 NKSIN 作畫風格混雜無派,既似九十年代開始流行的噴漆,又如文藝復興元素的暈塗技巧,他的藝術風格好比社會以及自身的萬象。多幅單色自畫像以灰階顏料表現出自我封閉無助感,無聲表達從過去迴盪到今日對外在的渴切與被排斥。工匠、音樂家、畫家等鮮明的角色沉沒於模糊無狀的背景,意象上將分隔人與人之間的歷史、種族、文化的隔膜一處,同時亦真實影射他多元文化背景親身遭逢的歧視。

NKSIN, BORING THINGS, 2022, acrylic on canvas, 162 x 13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atsumi Tamato Gallery.

Jason Ho

生於 1993年(倫敦)
Seefood Room呈獻

Jason Ho 的「藝術—建築」美學從細節與無窮可能中綻放流麗生命,讓觀者一探他以論述為基調的幻想世界。抽象主義為本,英中建築師 Jason Ho 從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肄業後,繼而向大眾展示他腦海構建中的、超越物理的空間。

Jason Ho, Pivot, 2022. Acrylic on canvas, 110 x 90 x 3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eefood Room.

DUK DAK 2022

Gizella Rákóczy

1947–2015,布達佩斯
由Double Q Gallery呈獻,香港

Gizella Rákóczy於匈牙利美術學院修讀繪畫,其後於藝術先驅Miklós Erdély的馬賽克鑲嵌坊工作。他擅於重影、增疊和鏡射影像,形成剔透的多重水彩效果,建立自己獨有的美學語言。Double Q Gallery破天荒把Rákóczy的作品引入亞洲,帶大家認識他精準的水彩技法和蛋彩畫實驗。展位由Mónika Zsikla策展,他曾主理2022年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匈牙利展館。

金德龍

1961年出生,韓國
由 Soluna Fine Art呈獻,香港
 
藝術家金德龍來自韓國,他於首爾大學繪畫系完成其學士及碩士課程。由於金德龍的作品被國家的重點藝術機構收藏,他受到當地藝術界的認可,有一定聲望。今年 Art Central 2022 將展出他的新作品 – “Ocean Rhapsody” 以及”Scholar’s Accourtrement”兩個系列。混合韓國文化與現代手法,作品使用了如古木、珍珠母等傳統媒介勾勒出海洋,有時看到的似是從戶和書架空隙中所窺見的風景。

Andrew Weir

1979年出生,英國蘇格蘭
於德國雷根斯堡居住及工作
由Gallery Twostones呈獻,首爾

來自蘇格蘭的Andrew Weir,先後於當地的Gray藝術學院和荷蘭Maastricht美術學院就讀,之後移居日本約十年,再遷移至現居的德國。他的跨文化體驗成為其作品的根基,利用語言的符號和神話象徵主義,創作出層次豐富的畫作。他沉迷於符號、其蘊含的意義,以及由我們創造、改進和丟棄的溝通系統那種稍瞬即逝的特色,在作品中探索當中的關係。

潘烱榮

1948年出生,中國廣東
於廣州、香港和多倫多居住及工作
由齊亮畫廊呈獻,香港

潘烱榮於1960年代在香港理工學院畢業後,於廣州、香港和多倫多長期從事美術設計和攝影。他以其「恬靜」和「禪意」系列的中國水墨近作參與Art Central 2022「獨特」個人展覽,透現歲月靜好的恬淡情懷。

Taher Jaoui

1978年出生,突尼西亞
於西班牙馬德里居住及工作
由Jinsan Gallery呈獻,首爾

Taher Jaoui的畫風深受非洲原始藝術、塗鴉、故障藝術、哥布阿運動和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以重疊的形式、鮮艷的色彩、生動旳表情,加上數學符號和公式,組成活潑豐富的作品。他以流動的筆觸,身體不時前傾和後退的動作在畫布上創作,令到視覺和方向不時改變,直到所有元素達到和諧共融的效果。

Gregory Forstner

1975年出生,喀麥隆
於法國蒙彼利埃居住及工作
由Galerie Zink呈獻,瓦爾德基興

Gregory Forstner於1994年畢業於維也納應用藝術學院,並於尼斯Villa Arson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修讀數年。他以強烈的筆觸和鮮艷的色彩捕捉人性,風格鮮明。Art Central 2022「獨特」個人展覽是他首次亮相亞洲,呈獻其最新系列「Flowers For The Bold」的油畫和木炭畫。

劉洋

1972年出生,中國哈爾濱
於北京居住及工作
由K藝術空間呈獻,香港

劉洋慣於探索不同物料的關係,例如金屬和石頭,以加強顏色和形態之間的互相影響。他在Art Central 2022「獨特」個人展覽的銅塑來自其「生物與幾何」系列,該系列主力描繪人類的互動和情感的連繫。

黃詩慧

1990年出生,香港
於香港居住及工作
由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呈獻,香港

黃詩慧分別於2013年和2020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學士及碩士學位。她迷戀城市中的廢墟,透過作品建構她想像中別具意境的夢想天地,甚至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她的繪畫手法受到敦煌莫高窟的古代中國壁畫和東歐中世紀時期壁畫啟迪,採用礦物顏料和細緻的塗抹筆觸,勾劃出懷舊的情調,並喚起對昔日的懷想。

Dami Kim

1989年出生,洛杉磯
於香港居住及工作
由Odds and Ends呈獻,香港

洛杉磯出生的韓裔美籍新銳畫家Dami Kim自2015年起居於香港,精通在帆布、畫紙和木材繪製油畫及塑膠彩畫。她從古典大師畫作、當代藝術和照片的影像得到啟發,以抽象和具表現力的扭曲手法,探索回憶和夢的主題。

查傳訥

1963年出生,香港
於香港居住及工作
由Museum of Site (MOST) 呈現,香港

香港藝術家查傳訥自學成師,作品著重以當代藝術理念結合中西文化的精髓。她的人像畫作受到中國武俠小說泰斗金庸的著作啟迪,展現出武俠人物的不同個性和特質。

Ronald Apriyan

1979年出生,印尼普拉布穆利
於印尼日惹居住及工作
由White Space Art Asia呈獻,新加坡

Ronald Apriyan從家鄉印尼的觀察和體驗,形成他的創作基礎。他借用當代流行文化的偶像為主題,表達各種社會事件,以及身處急速發展國家都市人的內心世界。他擅長以邊際空間帶動觀眾,觀照這些空間的個人歷史和文化典範奠定了新建立的混合世界觀。

Yang Du

1993年出生,中國北京
於美國紐約居住及工作
由Gallery Ascend呈獻,香港

Yang Du的畫作探討在以科學和哲學為本的世界,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演變。她深受東西文化影響,令她創作出怪異但真實的世界,映照了現今世人的樂觀主義和荒誕社會之間的矛盾。每一幀畫作,都是作者對觀看者的詰問,旨在挑戰眾人對過去的觀感和未來的期望。

Stefano Perrone

(1985年出生,意大利蒙扎)

由Jason Shin呈獻

意大利藝術家Stefano Perrone於米蘭理工大學修讀工業設計,並於米蘭歐洲設計學院選修廣告美術設計。他所有作品的主題都是圍繞身份和人類宏觀,畫作中的主角都是變形及神情落寞,表達了一種漸進式的變革,直到他目前以幾何形狀、線條和向量圖形塑造與星體相若的可改變個體,有異於真實的人體。

Stefano Perrone, Invasione di campo, 2020, oil on canvas, 130 x 128 cm.

Matías Sánchez

(1972年出生,德國圖賓根)

由Galerie Zink呈獻

自學藝術的Matías Sánchez生於德國,居於西班牙塞維亞,喜歡以鮮艷強烈的厚重色彩為背景,襯托充滿朝氣的人物和物件。他的風格及部份主題都是向後印象派致敬,但其實他的技巧更趨向於表現主義。Sánchez的作品時而平滑光亮,時而粗野抽象,所繪畫的物件經常出現,包括香腸、骨頭、老鼠、帶有威嚇表情的人,形成奇異怪誕的夢幻景致,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Matias Sanchez, Acampados Pequeno Circo Ambulante, 2020, oil on canvas, 97 x 130 cm.

Peter Chan

(1985年出生,中國香港)

由Gallery HZ呈獻

現居於加拿大的Peter Chan,作品都帶有一點自述況味。他喜歡透過扭曲身邊的意象再重組,賦予其新的演繹和意義,從而紀錄及分析不同的主題,包括迷信、身份、流行文化、傳統和性別意識。他每每混合當代的人物,把他們放置於歷史和現代的地點,形成嶄新的故事。他的最新作品利用複雜的技術和熟悉的視像環境,例如經典電影中的畫面,與觀眾建立一種自述式的連繫。這種手法除了向香港聞名世界的電影業致敬外,還鼓勵觀賞者思考流行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理解都市生活,以及對社會角色的觀感。

Peter Chan, The Jade Butterflies, 2021, oil on linen, 65 x 95 cm.

Antoine Gaussin

(1979年出生,比利時)

由世正藝術呈獻

來自比利時的Antoine Gaussin本來是記者,後來轉業攝影師,他的首本名作是「Rivages」默想系列和最新的「Uncharted」飛機照片系列。機場是遊人出入頻繁的地點,卻鮮為人留意,是罕見的藝術主題。「Uncharted」於比利時三個機場拍攝,Gaussin在限制出入的空域以鳥瞰方式「離地」拍攝,他認為這些機場跑道是文化匯聚之處,也是遊人交疊進出的痕跡,同時見證了他作為記者經常出國採訪的觀察。

Antoine Gaussin, 2019, gold ultrachrome print on plexiglas, 180 x 70 cm.

陳景亮

(1953 年出生,台灣屏東縣)

由K藝術空間呈獻

陳景亮是台灣知名的陶藝家,自1985年開始廣泛在歐亞及美國舉行展覽。他熱衷以陶土模擬柔軟光滑的豆腐,或是堅硬的木質,帶出錯視的效果。陶土的細緻觸感與所模仿的木材或豆腐的視覺觀感形成對比,令觀眾在真實和虛幻之間猶疑猜度,哭笑不得,投入到奇特而帶動感官的體驗。

Chen Ching-Liang (Ah Leon), The Memory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2000, ceramic, table 60 cm x 44 cm x 66 cm, chair 36 x 39 x 62 cm.

Christophe Denoux

(1960年出生,法國)

由CWC Art Gallery呈獻

Christophe Dénoux花了30多年時間,專心鑽研色彩和形態之間的平衡,創作歷久彌新的永恆作品。他以藝術的角度結合運用這些天然資源,希望為古舊的傳統技術帶來現代的靈魂。他擅長把玻璃的琉璃色彩融入於雕塑,以不同的層面和顏色觸摸觀賞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希望這些感覺長存不息。

Christophe Denoux, Just a wingspan away, 2019, glass.

翁狄森

(1970年出生,中國香港)

由森 · 當代文人空間呈獻

翁狄森生於香港,分別在巴黎、渥太華和紐約學藝,他的概念高級珠寶系列以東方哲學、神秘主義和中國文化為設計靈感。他的童年經常沉浸於光暗和陰影之間,感受流散的氛圍,並鍾情於匯聚不同國籍人物的重慶大廈那種隨意悠閒的環境,這裡豐富了他的藝術想像,讓他享受少年的喜悅。他後期鍾情於道家,開始展開理解自己文化身份的旅程。

Dickson Yewn, Our World in 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