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至31日
中環海濱
香港

異體 雕塑及裝置項目

「異體」意念源於在中文字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中演變而成的異體字,秉承以不同形態表達同一概念的原則,專門展出大型的前衛裝置和空間藝術。 藝廊可以利用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在展會設定的矚目空間,展示因應場地而 設計的大型裝置和雕塑,貫徹不拘一格、鮮明和令人驚嘆的破格精神。Art Central策展總監將挑選參展藝廊,並與參展藝術家及藝廊協商,力求呈現精彩絕倫的作品。

異體雕塑及裝置項目 2023

策展顧問:萬豐(Chris Wan)

奇景中飄移

當代藝術擅長製造奇景。奇景不同於居伊·德波(Guy Debord)意義上的景觀,它不只是資本主義下景觀社會中每日上演的對表象的置換和對真實的再加工。奇景更加流動而易逝,帶來視覺的強烈丰富与欢愉,也以誇張的姿態提醒著我们社会价值被潜移默化地移至虛浮表面的危險。

奇景從日常生活中來,延伸、停頓、反轉,成為宏偉的聳立或微小的再現,如Bev Butkow在「反思的連接」中將日常現成物編織成相互輝映的紀念碑,或是黃慧瑩在「次要創傷小調前奏曲」中重新建構的充滿黑色幽默的微型家庭劇場。奇景也從歷史中來,在當下中不斷徘徊,變換著形狀,在傳統與現實、物質與情感之間提供新的介入機會,如朴(BAHK)在「聚合-空間2023」中用木炭在空間中繪製的幾何透視幻象,或是霍雲使用紙的綜合媒介製作的大型雕塑中倒置的傳統感受。

人造的奇觀不只是意象的組合,它也反映以意象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只是被動的觀眾,不必服從景觀邏輯的支配。如上世紀60年代的「國際情境主義者」所倡議的「飄移」(dérive/drift)行動1一樣,何不讓我們帶著一種非尋常性的、偶發的、稍縱即逝的、純感官的經驗法則在藝博會裡來一次奇景中的飄移。真實與表象將有可能在此飄移中再此相遇

注釋: 1,「一種穿過各種各樣周圍環境的快速旅行的方法或技巧」,見居伊·德波《景觀社會》。

聚合-空間2023
木炭,尼龍線,框架
8000 x 5000 x 3500 毫米
由大邱 021gallery 呈獻

韓國藝術家朴善基(BAHK Seon-Ghi)擅長使用懸掛裝置製造三維空間的幻象,無論其似建築拱門廊柱的一角或浮空漸隱的巨大陶罐,都是對人類現代文明的反思。他對木炭這種樹木燃燒後殘留的最後形態情有獨鍾,視其為人與自然關係的另類佐證。這次為Art Central特別製作的大型裝置作品「聚合-空間2023」則是一個歡迎觀眾漫步其中的迷宮,看似雜亂各異的黑色焦炭精確地漂浮於空間中,總在出其不意的角度形成幾何透視,似乎是對人類理性的又一次審視。

黃慧瑩

次要創傷小調前奏曲,2020–23
傢俬,燈,直立的鋼琴,黏土,pvc管,硬件,蜂蠟,貝殼,織物,紗線,畫布,魚鈎,線,水,壓克力
5 x 5 x 3.5米
由香港 Square Street Gallery 呈獻

香港藝術家黃慧瑩使用一種詼諧的喜劇語言談論她日常生活中的挫敗和隱現其中的黑色幽默。 她的繪畫試圖打破畫布的限制,與現成品融合,與空間融合,甚至成為可穿戴、可食用的物件,並由此再次形成新的象徵景觀。「次要創傷小調前奏曲」建構了一處虛構的生活空間,不幸又必然漏水的水管,被恰巧濺濕的電腦是否還能正常工作?藝術家使用隱晦的方法談論傷痛和如何繼續生活,這一逼仄的室內空間的再現也成為這個城市某種現實狀態的隱喻。

霍雲

當記憶蛻變成你想像中的模樣,2023
紙,混合媒介
三部分:130 x 135 x 190 厘米; 115 x 80 x 155 厘米; 80 x 100 厘米
由香港新藝潮畫廊呈獻

這組裝置作品挑戰著人們對紙這一傳統物料的認知和想象:打破光滑的平面建構並堆積出靜脈般的有機形態,抽象的外觀與線條在空間中的穿梭,輕盈與力量共存。來自北京的藝術家霍雲現於香港定居,畢業於義大利博洛尼亞美術學院雕塑系,在多年的藝術薰陶下使得他在東西方藝術之間尋找一種關於材料的共通語言,透過運用不同的平凡物料創作,期待喚起觀者被遺忘的記憶及對歷史與傳統的感受。

Bev Butkow

反思的連接,2023
線,毛織物,細繩,麻繩,裁縫邊角料,玻璃及塑料珠,銅製竿,時間及勞力。作品在Thandiswa Maxinyane, Cynthia Maxinyane, Danily Hunga協助下完成。
尺寸不定
由約翰尼斯堡 Guns & Rain 呈獻

一組四件形態各異的大型織物被懸吊著,呈現其上日常物件被手工編織的律動,如同剛從海中拖起的巨大漁網——在香港和非洲之間的一次打撈!位於南非約翰內斯堡的藝術家Bev Butkow使本地廉價的人工材料在她的装置中編織起舞,它們有多少本就來自亞洲?在關於資本、信息和手工勞動連接世界的想像之外,這組抽象的軟雕塑在光線投射下在地面濺起水紋般的反光的影子,其中的空間完全開放著,邀請觀眾進入體驗其中不可言說的細節。

策展人介紹:萬豐(Chris Wan)

萬豐(Chris Wan),獨立策展人,寫作者,工作生活於香港,他的寫作和策展研究關注地方性和藝術生態系統的交織。他近期策劃的展覽包括《一份收藏,兩次展演》(2022,Rossi&Rossi),《塵》(2022,Whitestone),《餘炙》(2021,Axel Vervoodt)等。2023年,他發起了「青喉」項目,一個持續進行中的關於離散和華人文化的策展項目。萬豐為許多藝術媒體和大眾媒體撰稿,如藝術論壇和端傳媒等。他也是藝術寫作平台「島聚」的創始人和執行編輯,該非盈利藝評項目特別關注以香港為中心的當代藝術現場。

異體雕塑及裝置項目 2022

策展顧問:瞿暢

魔法念動

從 Marton Nemes 的電音色域到 Afa Annfa 連接不同世界的神秘通道,從杜煥用竹條勾勒的神話生物到李秉罡謎樣的圖像文字,從梁水演描繪永恆的風景到 Batten 與 Kamp 闡釋人類世的幻想地貌,「異體 2022」的大型裝置作品不約而同地滲透著魔法的奇幻魅力。它們並非孤立於現實的魔幻想象,而是與我們時代中的記憶、信仰、情感、習俗及危機深刻交織的「魔法念動」。

「魔法念動」是充滿冒險精神和想象力的思緒,它們在精神中激蕩,試圖介入並改變現實。過去數年,在失去、傷悲、分隔與掙扎持續蔓延的創傷的時刻,奇幻的念動或許是面對悲傷並尋找新的力量來源的方案之一。在這裡,「魔法」並非是自我沉溺的逃避主義,它亦不是孩子氣的幻想,或是被情感資本主義所營銷的「正念」禪思。它是電影拍攝中的「魔術光」,是日出或日落時陽光迷人的短暫時刻,是「藍色時刻」的暮光侵襲前後的魔法瞬間。它是文學中的「奇思」,是作家Joan Didion為了拒絕丈夫的死亡而穿梭時空與記憶的奇幻思緒。在「異體」中,它是抵抗被理解的「文字」、是兼具控制的狂歡、是等待希望的洗衣店、是跨越文化區隔的神秘生物、是連接永生與共存的景觀。

與藝博會相似,「魔法」僅可在短暫的時間裡存在。儘管它脆弱易逝,「魔法念動」仍舊是一場奇妙的儀式,它確認逝去之物的存在,喚醒記憶與動能,並再次將我們與充盈的記憶及多重可能的未來連接。

Batten and Kamp

Terra Incognita, 2022
由香港知音畫廊呈獻

在香港設計雙人組 Batten and Kamp 的人類世景觀中,岩石、鋁材、玻璃、水泥、生長燈、塑料及金屬製成的植物相互交錯。這組地景猶如一個未來的考古場地:3D打印的模型變成化石,鋁製樹枝由岩石中長出。Batten and Kamp將雕塑作品、創作中的材料以及商品並置,實驗著合成與自然材料、生命與人造、過程與結果之間的曖昧領域。

杜煥

神荼鬱壘不在塲 San Syu Wat Leot Are Not Here, 2022
由香港 CWC Art Gallery呈獻

香港藝術家杜煥的竹紥雕塑如同一些奇幻的生物,亦似香港傳統的大型神像紥作技藝,又像是歐洲現代主義運動中的幾何抽象繪畫,或是不同文化對神祇與動物的想象。《神荼鬱壘不在塲》的龐大身軀以竹條為支撐、形態各異的手繪紙為肉身,組合成充滿奇趣的宇宙抽象拼貼。在空氣與光影的流動下,這些神秘的生物折射著流動的光影,與周遭環境發生著微妙的互動。 在各種色彩、紋理的組合下,不同時空的視覺文化被有機地串聯起來,為更狂野的想象打開大門。杜煥以當代的手法研習傳統藝術,創作三十余載,突破傳統技術的同時,藉助作品的輕盈與自然材料介入當代雕塑、繪畫經典與信仰傳統的堅固建構。

梁水演

The Journey to the Infinite Circle, 2021
由香港藝途畫廊呈獻

基於韓國繪畫最經典的圖樣之一,「十長生圖」,梁水演的創作透過超現實的景觀呈現韓國宗教傳統中的象征永生的日、月、雲、石、山、松、竹、水、桃、鹿、鶴、龜與靈芝。梁水演研習傳統韓國繪畫,她的創作以精細的水墨筆觸現於薄絲或韓紙之上,沉思東亞文化對「永生」的神話與哲學想象,以及生死迷思背後的徒勞與肅冷之美。《無盡之旅》中,梁水演召喚出一個無限循環的風景,它連接著海與樹、山與雲、始與終,畫似山水,形若永恆。

Marton Nemes

Police Party 22, 2022
由香港Double Q Gallery呈獻

常駐於倫敦的藝術家Marton Nemes在新作《警察派對 22》中呈現了一塊貼有彩色膠帶的大型不鏽鋼板,在著四周舞台燈的映照下,折射出向四周延伸的色域。這些五光十色、近乎迷幻的燈光既像是夜店的昏亂光暈,又像是搖晃刺眼的警燈。與此同時,不鏽鋼板下的一組音響間中釋放出的藝術家混剪的音樂旋律,模糊著電音與警笛之間的邊界。《警察派對 22》狡黠地遊戲於「釋放」與「控制」、「狂歡」與「暴力」之間的曖昧地帶。深受電音文化影響的Nemes在他的抽象創作中採用工業工藝(例如塑膠包膜與激光切割)及材料(例如棘輪綁帶與鐵絲網),在為作品賦予大膽色彩的同時,亦視覺化都市文化中光滑與粗糙、堅硬與脆弱的吊詭共生。

李秉罡

Travel Log, 2022
由香港 Soluna Fine Art呈獻

由1983年至今,李秉罡未曾間斷的「象形文字日記」呈現出一套不斷變幻的視覺文本。透過對符號、線條、色彩的發明與挪用,李氏以繪製圖像的方式「書寫」他的私人日記。這些「隱藏文本」靈活且流動,它的內容既隱秘有充滿表現性,兼具著個人寫作的私密性與塗鴉繪畫的公共性。李氏手法既像是早期人類以石洞壁畫記敘歷史的方式,亦如同電腦程式中的加密語言,藝術史學家Eleanor Hartney將他的圖像及文字創作描述為「自動書法」——一種結合直覺繪畫與中國象形文字傳統的獨特表達。是次展示中呈現的是李氏於2013、2014及2017年間關於香港的「象形文字日記」。

李思汝

The Magical Hoop, 2022
由香港 JPS 畫廊呈獻

透過一個圓形的神秘窗口,一間香港的洗衣房與一間似乎位於英國的公寓得以彼此連通相望。在香港藝術家Afa Annfa極具想象力的場景中,洗衣店內的等待與異鄉公寓中的渴望與疲憊產生著共情。在城市房價及社會變革的壓力之下,香港人對希望的憧憬以及對「歸家」的渴望亦縈繞在洗衣店與異國他鄉的公寓之中。在這件空間裝置中,藝術家亦呈現了一組充滿超現實色彩的繪畫,畫中的女孩透過神秘通道穿行於不同的時空,仿佛在探尋著新希望。

策展人介紹:瞿暢

瞿暢是一位生活於香港的策展人及寫作者。她的策展項目包括「海風」(2019,日惹雙年展,與康喆明聯合策展)、「巴西咖啡室」(2019,Para Site)、「陳泳因:硬忌廉」(2019,黃邊站)、「黯戀」(2018,Para Site)、「羅玉梅:那傳來浪聲的方向」(2018,香港巴塞爾)、「他/她從海上來」(2016,OCAT深圳),等。她長期為《Artforum》、《藝術界》、《Spike》等刊物撰稿。瞿暢現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候選人。此前,她作為策展人供職於Para Site藝術空間。

異體雕塑及裝置項目 2021

當前美學

策展顧問:陳子澂

傳統的西方美學是以一套固有的客觀價值,引發深思默想,當中對「美」的概念,是指讓觀眾感到賞心悅目的能力。自從現代主義誕生,藝術家開始摒棄作品要迎合為公眾帶來純美感覺的金科玉律,同時抗拒陳規舊例的觀念。當代藝術家甚至更大膽創新,放棄客觀美感的要求,集中表現個人的所思所想,還抱著懷疑態度,提出對普遍真理及客觀現實的詰問。

「當前美學」是一個矛盾論法,提出要重新思考21世紀美學的意義。現時的藝術家均以個人的體驗為起點,探討我們對世界被視為人類一部分的集體理解。陳惠立把他的個人興趣轉化成其藝術研究和追求;街頭藝術是自我表現的最佳寫照,Lousy創作的「Lovefaces」多年來在香港隨處可見,成為他的標誌;吳少英善用科技寄託對家鄉之情;朴閏敬則以東方傳統繪製當代畫作;Michael John Hunter展示了科技和電影業如何擺弄觀眾,藉此質問媒體影像的真偽;Michael Whittle揭示自己DNA中的隱藏資料,從而探索人類歷史中的遷徙足跡。

不要再囿於現代思潮的單一和理想視野,「當前美學」環視現今的當代藝術,接納多元聲音,觀看世界。

Michael Whittle

Perpetual Motion, 由Gallery LEE & BAE呈獻

線粒體DNA由母親遺傳給後代,只要追溯這種基因的細微突變血統,再對比化石紀錄,科學家便可以考證史前時代人類祖先的遷徙足跡。裝置的地毯用圖形展現出觀眾在裝置空間移動時大腦的運轉方式,與懸掛的玻璃盤呼應。Perpetual Motion展示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人口遷徙,而且即使是在當代,人口遷徙對人類成功存活亦非常關鍵。

朴閏敬

Painting Tower, 由Soluna Fine Art呈獻

《畫樓》包羅一連串繪於伸延雪紡上的抽象畫作,半透明的質料令偌大高聳的裝置變得輕柔流動。朴閏敬承傳其東方文化傳統,採用較輕盈的質料作畫,較西方的帆布來得靈活輕巧。她在畫布上畫上不同的語言文字,讓顏料自然垂直滴落,帶出一種流動的美感。

陳惠立

The Lonesome Changing Room由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呈獻

陳惠立喜歡到泳池暢泳,即使在外旅遊也不忘要享受游泳的樂趣,並專注觀察和鑽研游泳與泳池空間的關係。他的作品《The Lonesome Changing Room》在展會重塑了一間泳池更衣室,以極其開放的時尚方式,展示理應被視為隱密的私人空間。在這個公眾空間,擺放了他曾經到過的泳池的精細畫作,記錄了他在出遊期間的仔細觀察。

Michael John Hunter

Falling Army Man, 由JPS Gallery呈獻

Michael John Hunt從事電影業,因此留意到相機和特技效果如何可以瞞騙觀眾,帶動情緒。他經常創作幾可亂真的玩具雕塑和照片,藉此揭示擺弄的過程。只需輕輕翻轉其參展雕塑《Falling Army Man Toy》,令兵哥以頭著地,便可以產生失重和移動的假象。 

吳少英

Rhythm #2由A Gallery呈獻

作者把所居地香港的天氣數據轉化成抽象的流動影像,猶如她的經典水墨作品。她利用不同的軟件程式轉化資料,並發揮想像,把環境的因素凝注到書畫的範疇,手法新穎,達到與傳統繪畫相同的存檔效果。

Lousy

Come Together, 由Gallery HZ呈獻

Lousy是目前香港其中一位最活躍的街頭藝術家,他的塗鴉作品散見於城市各處,覆蓋於各式各樣的物件上,其著名的「kissfaces 親咀的臉」更已經成為街頭的一道流動風景。Lousy特別為Art Central 2021帶來一幅大型壁畫,充分展現他的獨特風格。

策展人介紹:陳子澂

陳子澂曾與多間國際畫廊合作,並在全球各地策劃及製作多個藝術展覽。他是香港「藝類」的聯合創辦人,近期的策展項目主要集中於藝術家的生活實踐和當代都市問題。陳子澂入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於2018年主辦的青年策展人計劃,也獲選為Para Site的新銳策展人。他最近的展覽和表演包括《借景》(2019年香港牛棚藝術村)、《逶迤》(2019年香港尖沙咀)、《藏木於林》(2019年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2018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及《言靈》(2018年香港Para Site)。他與黃又文於2020年台灣美術雙年展聯合策展《後人間世》(2020年台南節點)。

裝置藝術 2019

裝置匯萃由郭瑛擔任策展人,為Art Central帶來嶄新形式和規模的裝置藝術,展示當代藝術的風範。2019年的裝置匯萃帶來六個前衛的裝置藝術,運用不同的媒介,深入探討藝術中的歷史和文化故事。

Seungean Cha​ (韓國)

Triple Twill Triptych, Atelier Aki

南韓藝術家Seungean Cha以編織手法繪畫,參照傳統韓國藝術以及現代西方抽象風格。三件將在「裝置匯萃」中展示的作品均與時間和進度的概念環環相扣。藝術家藉由作品演示了「排列時間」的主題  ── 事物均有既定的先後秩序,需要循序漸進。

Seungean Cha的作品既是紡織品也是畫作, 藝術家運用兩種媒介對比強烈的特質,重新審視存在於繪畫與編織、視覺重現與觸覺存在、概念與物質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藝術家透過重新排列整理,梳理過去與現在種種紊亂的時間和體驗。

Lê Giang​​ (越南)

Phản Niệm, Vin Gallery

「亭」是古代越南的傳統建築,被用作宗教崇拜和聚會的公共場所。以與傳統工匠同樣的建築手法, 新銳藝術家 Lê Giang 重塑了建築之中的四件雕塑,每件都包含了越南歷史中黎朝年代的重要價值觀。位於角落的物件以「亭」的常見主題裝飾,傳遞一種專屬於這種傳統建築的空間感; 位於作品中央的祭壇體現了結構的精神核心。

刻在轉軸裝飾上的字眼「反念」引起了各種聯想, 發出深層次的提問: 「這是記憶的倒影, 還是一個反對概念主義思想的陳述?」觀眾可以在作品中的木塊上找到由中越研究員Nguyen Dinh Hung 譜出的文字; 從遺跡廢墟中發現的腐爛碑銘文中衍生出來的思緒。反覆被翻譯和重新翻譯的中越碑文挑戰觀眾對真實性和歷史的認知, 質疑這種翻譯文物的有效性: 「我們真的能夠完全相信這些文字所具有的真正價值? 在不斷被演繹及轉化的過程中, 誰又有能夠具有辨別歷史真偽的權威?

阮家儀(香港)

City Rhapsody – Project Roseate,李安姿當代空間

香港藝術家阮家儀以城市文化作為主要創作題材,探討城市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的價值觀及城市容貌。透過裝置藝術和攝影,藝術家思考城市發展與城市價值之間相互抗衡而又不可分割的關係。作品 City Rhapsody – Project Roseate 以在本地搜集的製造業物料堆砌天際線和城市景觀,當中每個物件都標誌著香港50-60年代製造業的興盛時代。利用塑料玩具,藝術家為香港構築了一個個假想的樂土 ──香港人夢寐以求的家。

卓穎嵐(香港)

AK7 shou3, 李安姿當代空間

香港跨媒體藝術家卓穎嵐將呈獻場地特定的互動作品 ak7 shou3,建基於一件前作, 該裝置作品融入了小提琴、大提琴、錄音機和揚聲器等元素。裝置的邊緣安裝了感應器, 在觀眾移向作品的同時, 感應器將被觸動並發出聲響。每個細微的動作都將改變絃樂器與錄音帶之間微妙的平衡, 揭示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相互關係。卓穎嵐熱衷呈現光與影、聲音與空間之間的關聯。藝術家致力用現代電腦技術將聲音與其他媒介混和, 發展出新的概念。

PHUNK​ (新加坡)

HOPE, ROCK, KISS, LIVE, Art Seasons

新加坡當代藝術及設計組合PHUNK呈獻的作品 HOPE, ROCK, KISS, LIVE 希望藉作品喚起觀者的積極的情緒。在紛亂及充滿變化的時代,人們需要面對各種由破壞性創新、氣候變化、社會不平等及政治不公等現象所帶來的困惑。作品由街頭海報不停變化的型態組成,一層層被撕去的海報揭示了變幻無常的時事現狀,撕裂的紙張殘留在作品上,成為串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紀念碑,提示觀眾改變本是人文精神煥發新生的契機。

Heri Dono​ (印尼)

Smiling Angels from the Sky, The Collumns Gallery

Smiling Angels from the Sky 是由著名印尼藝術家 Heri Dono 創作的裝置作品, 以融合當代影響以及傳統民俗元素而為人所知, Heri Dono 曾在2015年代表印尼出展第56屆威尼藝術雙年展, 其作品為重要藝術機構如德意志古根漢美術館、日本福岡市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澳洲國立美術館以及荷蘭熱帶博物館等所收藏。一如Heri Dono的其他作品, 天使的形象並非與任何特定宗教有所關聯, 而是空靈的象徵。在這個具標誌性的裝置當中, 面帶微笑的天使從天而降, 代表面對未來的熱忱, 象徵對生命的論述。

策展人介紹:郭瑛

郭瑛是香港的獨立策展人,曾與各國及國際的不同形式藝術和文化機構合作,包括藝術家活動、藝術節、公共博物館和商界機構等。她的策展以研究為主,往往結合當代視覺藝術的不同藝術形式,從現場的獨特委約、表演,到電影和錄像不等。郭瑛為大館當代美術館展覽及衛爾康基金會策展了《疫症都市:既遠亦近》,也是2017年LOOK國際攝影節的首席策展人,以及西九文化館為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參展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舉辦《楊嘉輝的賑災專輯 世界巡迴演》的客席策展人。郭瑛投身獨立策展事業前,於2006年至2012年曾擔任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的策展人。
郭瑛在策展以外,於2014與本地藝術工作者成立Art Appraisal Club,在香港鼓吹批判思維和促進業界交流和討論。該會經常於不同雜誌、文化網絡和他們創辦的中英文半年刊《藝評香港》發表展覽評論文章。

裝置藝術 2018

2018年的裝置匯萃網羅了當代藝術的兩個重要面貌:如科技、擴增實境和動感藝術的先進媒體;以及深入的歷史和文化論述。裝置匯萃2018請來郭瑛擔任策展人。

楊正旭 (南韓)

Scenery of Dialogue, presented by Gallery Hyundai

楊正旭以動感雕塑享負盛名,力求破解日常生活的節奏和時序。他的作品都是由個人經歷衍生的感情自述,以木、絲線和其他物料,一一轉化為帶有動感的藝術雕塑。他把自己的創作稱為「重複勞動」,在雕塑中配置引擎和LED 燈,探索和反映他每件作品中的溝通語言。他受Art Central委約創作的《Scenery of Dialogue》,不靠電力自行流動,是他首個動感作品。

王俊豪 (馬來西亞)

Shanzhai Chandelier, presented by Richard Koh Fine Art

建築師兼藝術家王俊豪以跨界的創作,打破燈光藝術的界限。他遊走於應用藝術和純藝術之間,以大型的結構燈光裝置震撼藝壇,探討了大量生產和人類互動的關係。這次的作品聚集了眾多 LED 燈管,呈現歐洲水晶吊燈的經典形態。以往人們曾以寶石折射燭光,他則以 LED 像素做到人工照明,寓意奢華罕貴與大量生產之間的分野日趨模糊。

 

Andrea Wolf (智利) and Karolina Ziulkoski (巴西)

Future Past News, presented by Isabel Croxatto Galerie

Andrea Wolf及Karolina Ziulkoski合創的作品,運用擴增實境技術,對比了當今的全球時局與1937年戰前的動盪歲月,揭示令人惴惴不安的雷同之處。參觀者置身於1937年的客廳,當中播放著當年新聞的舊式電視,是整個裝置的矚目焦點。新聞片最後報道了一個惡耗:「日本天皇、史太林、希特拉、墨索里尼和羅斯福,這五個男人手握世界的命運。」觀者亦可透過預設的擴增實境應用程式,在iPad重溫這則新聞。創作者把1937年的舊聞與現在的新聞詭異地層疊並置,兩者平衡共存,教人深感不安。

張曉棟 (中國)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presented by Sin Sin Fine Art

張曉棟擅長重現中國幾近失傳的古老書籍裝幀技藝「龍鱗裝」,是首位活現這種繁複而精緻裝幀方法的人,今年的裝置匯萃很榮幸能夠展示其不朽傑作。他花了四年完成整個創作程序,獨創出折疊式的「龍鱗裝」裝幀技巧,展現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Art Central的觀展者可以大開眼界,透過現代的手法,欣賞失落的中國文化傳統風韻。

Penelope Davis (澳洲)

Sea-Change, presented by MARS Gallery

Penelope Davis 利用當代科技製品的碎片,包括電線、電腦零件、包裝碎片、塑料瓶和其他廢品,結合諸如樹葉和海草等的有機材料創造出變異的水母裝置。 Davis 將人類在城市中無節制的消費和自然存在的有機體纏繞,意圖創造出一種平衡。該作品反思、體現一種私密的企圖:對自然環境的挽回及欣賞,以及對人類與自然共存的未來的設想。

Entang Wiharso (印尼)

I want to Live 100 Hundred Years: After Agreement, presented by Marc Straus

I Want to Live 100 Hundred Years: After Agreement 表達了 Entang Wiharso 想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的願景。該作品情緒飽滿,從個人角度出發反思學校發生的槍擊案件,同時紀念、哀悼遇難的無辜兒童,對及其他所有遭受暴力的人們表達支持。所有的人物通過纏繞的網絡聯繫在一起,展現了父母與子女之間至關重要卻無比脆弱的聯繫。

策展人介紹:郭瑛

郭瑛是香港的獨立策展人,曾與各國及國際的不同形式藝術和文化機構合作,包括藝術家活動、藝術節、公共博物館和商界機構等。她的策展以研究為主,往往結合當代視覺藝術的不同藝術形式,從現場的獨特委約、表演,到電影和錄像不等。郭瑛為大館當代美術館展覽及衛爾康基金會策展了《疫症都市:既遠亦近》,也是2017年LOOK國際攝影節的首席策展人,以及西九文化館為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參展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舉辦《楊嘉輝的賑災專輯 世界巡迴演》的客席策展人。郭瑛投身獨立策展事業前,於2006年至2012年曾擔任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的策展人。

郭瑛在策展以外,於2014與本地藝術工作者成立Art Appraisal Club,在香港鼓吹批判思維和促進業界交流和討論。該會經常於不同雜誌、文化網絡和他們創辦的中英文半年刊《藝評香港》發表展覽評論文章。

裝置藝術 2017

今年請來Para Site藝術空間的前策展人林志恒策劃,展出多個大型當代藝術裝置和互動藝術,每件作品均以獨特的原材料製造。

Glen Hayward(新西蘭)

Everyday PeoplePAULNACHE

這是新西蘭雕塑家 Glen Hayward 的大型特定場地裝置,利用逾1,000枚以木和油漆製成的手製生鏽鐵釘,直接釘在展會的牆上。他從香港人對國家身分認同的二分論取得靈感,詮釋了對個人與整體的看法。他把過千枚木釘散落分佈於牆上,每枚都有其獨立的記號,但每一枚也是整體裝置的一部分,當中選用的物料與鐵釘的本質互相矛盾,藉此叩問個人被界定的身分價值。

Simon Pericich(澳洲)

!!!ALL TOGETHER NOW!!! MARS Gallery

以可溶解垃圾膠袋創作的特定場地裝置,噴上光面物料修飾,以廉價而空洞的材質,凸顯了作品的巨大和不安感,影射了對未來的反面思維、人類對末世的想像,以及他形容 「嘲諷人類終必滅亡」的觀點。裝置就放置於展會入口右邊,以對藝術商業化的批判態度恭迎入場觀眾。

湯杰(中國)

石語Line Gallery

湯杰在湖南的鄉郊長大,自小便嚮往在繁盛大都會追求自然的風貌。他因此在作品中結合自然和工業元素,而展會正好提供完美的環境。他相信作品本身就是「故事說書人」,石語 結合了特質相對的物件,邀請觀眾一起探討生命的自然定律和宇宙律動。

Hannah Quinlivan(澳洲)

Estuary.M Contemporary

Quinlivan 這件作品靈感來自法國思想家Henri Lefebvre的節奏分析理論(Rythmanalysis),以短暫的空間素描詮釋和介入城市生活的節奏,同時捕捉展會的動感活力。她分開兩階段建構作品,首先在展會開幕前吊起以鐵絲網和尼龍交纏而成的裝置,然後在展覽期間,再在裝置的影子灑上鹽粒,以對應首階段的裝置,並藉此記錄往來Art Central的人流和能量。這種辯證表演方式,是對展會、其時限性、節奏流動和空間的回應。

Santi Wangchuan(新加坡)

AubaYeo Workshop

泰國藝術家 Santi Wangchuan 透過這個大型裝置,演繹了其家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作品由三個高約十米、交織串連的「Auba」花環組成,在泰國,這些花環由不同的鄉村編織,在特別的節日用來向佛祖致敬。藝術家利用繩索、絲線和纖維串起花環,重新演繹泰國東北部這項獨特文化。

余友涵(中國)

MosaicRén Space

Rén Space 為今年的 Art Central 帶來余友涵的最新創作,他繼續運用舊物料配合新技術,以其迄今最大型的裝置表達他的藝術想像。余友涵是第一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有「中國抽象繪畫之父」之稱,更被譽為是中國「政治波普」大師,聲名顯赫,前衛的作風備受推崇。

策展人介紹:林志恒

林志恆是亞洲領先的獨立藝術機構之一的 Para Site 的藝術家,策展人,製片人,前製作負責人和副策展人。他在2015年策展了“Imagine there’s no country, Above us only our cities” 探討在民族主義和地緣政治框架下個人身份的概念。林志恆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並於2013年獲得享有盛譽的香港藝術獎。

裝置藝術 2016

今年以六個大型矚目的裝置及空間藝術創作, 挑戰傳統藝術展位的局限。

作品包括Thomas Canto的《Suspended Landscape》(2016,香港Opera Gallery)、Locust Jones的《Back to Dark Ages》(2015/16,悉尼Dominik Mersch Gallery)、Henry Hussey的《Locking Horns》(2015,倫敦Coates and Scarry)、Peter Adsett的《Wall Hang》(2016吉斯伯恩PAULNACHE)、Yoshitomo Nara的《Puff Marshie》(2003,香港Whitestone Gallery)及藍正輝的《Untitled》(2016,紐約Ethan Cohen Fine Arts)。

Thomas Canto

Suspended LandscapeOpera Gallery

這個特定場地裝置,綜合了Canto的招牌塗鴉風格和極端的建構主義和歐普藝術(Op Art)的視覺動力效果。

Peter Adsett

Wall HangPAULNACHE

新西蘭藝術家Peter Adsett這件特定場地裝置巧妙地讓觀眾細思抽象繪畫和建築之間的微妙關係。作品的形式充滿裝飾感,但其實旨在於有限的空間回歸形狀和物料的重點,令人想起錯視壁畫。

Henry Hussey

Locking Horns (Part of the series of works Reliquaries) Coates and Scarry

這項裝置藝術是Hussey2013年所創作一系列作品的總結,他從Brugel的經典敘事式繪畫偷師,然後聚焦描述掌控奠定自己一生際遇的環境。

Locust Jones

Back to the Dark AgesDominik Mersch Gallery

這幀大型的掛軸,透過龐大而滿滿的文字意象和涵意深遠的隨意繪圖,探討當代的政治議題,同時進一步呼應作者在2015年悉尼Dominik Mersch Gallery舉行的個展「Screenshots」中研究的主題。

奈良美智

Puff Marshie (弘前版本) 白石畫廊

奈良美智的 Puff Marshie 線條清晰,勾勒出極具魅力的童年,是藝術家三維作品的典型例子之一。該作品呈現了一個小女孩的頭,靈感來源於奶油鬆餅。她充滿棉花糖一樣的甜美柔軟。她張開大眼睛,觀眾卻無法從她的眼中讀出任何信息。奈良的作品挑戰成年人的世界,展現每個年齡段都擁有的焦慮及強烈的情感活動。

 

藍正輝

Ink MonumentEthan Cohen Fine Arts

藍正輝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他徒手創作傳統中國畫,並將其與重抽象、重表達的西方繪畫相結合,因此蜚聲國際。 在這一類似紀念碑的莊嚴的裝置作品中,他將空間給予的挑戰轉變為對空間本身的感知,在此基礎上描繪悲劇的氣氛,詮釋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

裝置藝術 2015

今年,裝置匯萃在會場展出五件由國際知名藝術家創作的大型前衛裝置藝術。

李暉

,香港芳草地當代藝術

中國藝術新星李暉所創作的大型不銹鋼雕塑 13米,高6.5米,論述了戰爭與和平的關係。

Jeffrey Gibson

What we Want, What we needMarc Straus

美國藝術家Jeffrey Gibson繼續獨特的個人風格,以其祖先美國原住民的特色為靈感,創作了複雜別致的串珠作品。

Taylor Kuffner

Kebangkitan (The Red Birds) Sundaram Tagore

這位美國多媒體藝術家帶來其《Gamelatron》系列的新作,以機械化的印尼樂器甘美蘭為材料,展現了他的音樂及視覺藝術才華。作品設置於Art Central的期間限定餐廳及酒吧The Continental內,參觀者可一邊享用美饌,一邊欣賞藝術。

張爽

0-Viewpoint-6世界畫廊

張爽以多媒體藝術創作聞名,作品多探討女性的特質、性向和社會現狀等議題,這次特別為首屆Art Central創作人手縫製的裝置藝術作為公眾展品。張爽於中國出生,現於美國居住及工作。

藍正輝

躍式, Ethan Cohen Fine Arts

這位中國水墨畫家為Art Central首次創作大型水墨畫,作為特定場地裝置藝術。